說起 明新書院,新竹有一座,緣自「北台首學」 明志書院;乾隆46年(1781年) 淡水廳官吏以「士途不便」為由,將 明志書院遷至 廳治所在 竹塹城 西門附近,原 明志書院成了地方義塾。新竹的 明新書院於 日治時期消失,現址是 新竹遠百及 公立停車場;台北的 明志書院幾經輾轉,成為古蹟,提供 新北 泰山一處幽靜的環境。
本篇要介紹的是 集集的 明新書院,位於 台鐵支線「集集線」 集集車站附近,是 集集主要遊憩據點之一,書院本身是 三級古蹟。民國88年(1999年)集集烈震(921大地震)時毀損嚴重,中央補助古蹟修復經費,卻未依原樣興建,於91年(2002年)完成。重建後僅存古蹟之名,實質上與 南投的 藍田書院一樣,除格式依舊外,算是重建的廟宇建築,外觀已有很大的改變。
清代 埔里盆地因屬“內山”,漢人入墾時間晚、開發慢,道光年間(1821~1850年) 平埔 拍瀑拉(PAPORA)族大舉遷入,重要性日增。光緒元年(1875年) 埔里社廳分設四堡,位於 水沙連入口的 集集成為「集集堡」。光緒4年(1878年)因 樟腦採集,此地商業蓬勃發展,洋行樟腦館林立;當地文人倡議興建 書院,座落於 集集街東方的 柴橋頭庄。
光緒9年(1883年)註:也有11年(1885年)說法,遷移書院至 集集街,13年(1887年) 巡撫 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開北中南三路至 後山(東部),集集街成為 中路(八通關)要衝、重鎮,大量人口湧入,明新書院除祭祀 文昌帝君等神祇外,兼具 義學功能。明治35年(1902年)捐廟地與學田供 集集公學校(今 集集國小)使用,喪失祭祀功能。
明治41年(1908年),居民募款重建 書院,是年遷建於 柴頭橋庄現址,改稱為 崇德堂,並由 官方撥補油香費用。民國36年(1947年)部分廟地成立 集集國小永昌分校,42年(1953年)獨立成為 永昌國小。學校與 書院並存,承襲書院一貫宗旨。民國74年(1985年)第一次古蹟評定,公告為 三級古蹟;一般而論,此波審查最嚴謹,可惜如今不復存。
今日的 明新書院前埕與 文昌國小操場連接,主建築 大殿(講堂)不設 拜殿,以 過水接左、右廂房,大殿後方有 配殿連接左、右廂房。正殿、配殿、廂房、過水繞圍成一小天井,整體為 三合院的格局。前埕一側為 院門,另一側新築 照壁,旁有 惜字亭,另外增建 書庫(圖書館)等服務設施。明新書院旁即「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可兩景點一併參訪,是一趟寓教於樂的行程。
孔廟、書院相關文章請點選:孔廟、書院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資產部 明新書院
現場看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