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chis hypogaea L. 落花生 [豆科/碟型花亞科]
別稱:花生、長生果、番豆(粵西、客家)、土豆(閩南、台灣)、地豆(客家)、南京豆(日本)...
特徵:一年生草本,直立、斜生或匍匐;植株高25~60cm,莖具稜,被白色或棕黃色毛。葉,偶數羽狀複葉,葉柄長3~6cm,基部抱莖與托葉連生;小葉2對,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cm,寬1.5~3cm;先端具小突尖、鈍、圓或微凹,基部鈍或漸狹;葉緣被毛或無毛。依據《臺灣豆科植物圖鑑》內文,台灣栽培的花生分2亞種、3變種、4生長型,以及繁多的品種,因此其外觀的變化很大,以上為植株特徵大致之描述。
花黃色,徑約1.5cm;單枚或2枚簇生於中、下部葉腋,花序軸及花梗被毛。花萼5裂,被毛,裂瓣整齊;蝶形花,花瓣鮮黃色,旗瓣最大,脈呈鮮紅色至紫色;翼瓣圓矩形,通常包覆龍骨瓣;龍骨瓣向上彎曲,具喙;雄蕊10枚,合生,1枚退化;花柱細長,柱頭細小。花授粉後花柄伸長、下垂,子房插入土中,發育成莢果。莢果長卵形,通常長1~5cm,種子間略隘縮或明顯隘縮;果皮革質,表面具網狀突紋。種子通常1~4枚,種皮通常淺褐色,依品種顏色變化極大。
分布:原生地不詳,以基因測序,花生是個雜交種,親本可能分別來自 非洲與 美洲。中國對 花生的文獻紀載在 明代 弘治16年(1503年)《常熟縣誌》,接續幾年《上海縣誌》、《姑蘇縣誌》也陸續提起。依此時間可能與 大航海時期傳入 中國的 花生是不同來源,中國最早的花生種植或許與 鄭和下西洋後,東南沿海居民開啟往返 南洋諸國有關。
依據文獻紀載,大航海時期傳入 中國的 花生以 福建為最主要生產地,台灣的 花生種植隨 先民來 台開創歷史。此所謂的『花生』台灣以『土豆』稱之,是最常食用的乾豆類食物,年收二次。5~7月收成為春季播種,秋季播種在10~12月採收。台灣的 花生年產量約在50,000~70,000噸,以 雲林為主,約占7、8成,其次是 彰化,其他 台南、台中、苗栗多以小面積栽植為主。
豆科(FABACEAE)是人類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豆科(FABACEAE)栽培以 大豆(Glycine max)為最大宗,年產量在2.5億噸以上。豆科作物分為 乾豆類與 豆菜類兩大類,乾豆類除超級作物 大豆(Glycine max)外,另有 花生、紅豆、綠豆、花豆、蠶豆、小扁豆、...等多種,其中 花生(A. hypogaea)產量排第二,全球總產量近5,000萬噸,中國、印度分居兩大生產國。種子以榨油及食用為主,是全球廣泛乾豆類食材。
在我的國、高中時代,奈及利亞(尼日利亞)是 世界最主要的花生出口國,因為在花生田發現石油,在石油開採及探勘下,該國的花生田大量消失,其鄰國 貝南、多哥接續了花生種植。但因政治、戰亂問題,全球最重要的花生產地 西非漸漸失去其優勢,取而代之是 中國、印度和 美國,奈及利亞的產量目前退居第四名,且 印尼、阿根廷、巴西等國產量亦急起直追。
花生為一年生 豆科(FABACEAE),花生屬(ARACHIS) 已正式定名的有23種, 其中 花生(A. hypogaea)為栽培種,廣泛栽培於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品種繁多,且一直在增加中。 品種間豆莢、種子形狀、大小差異很大,種子之顏色變化也相當大,種子之大小約為0.2~2cm間。通常以飽滿種子的百粒重表示花生品種的種子大小,百粒重在為80g以上為大粒種,50∼80g為 中粒種,50g以下為小粒種。
豆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豆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
臺灣豆科植物圖鑑 曾彥學等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