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sium ferum Kitam. 鱗毛薊 [菊科]
別稱:雞鵤刺(台灣民間對薊屬植物統稱)
特徵:二年生草本,多刺、粗壯的直立草本,植株高可達120cm;莖具縱溝紋,密短毛;主莖不分枝,分枝出開花莖。葉,披針形,先端漸尖,葉基半抱莖;羽狀全裂,葉緣具3~9mm長的刺。上表面綠色,近無毛,略具光澤;下表面淡綠色,被白色綿毛。
頭花頂生於分枝開花莖,下垂狀,基部具數枚的苞葉,苞葉披針形,深裂,裂片針刺狀。頭花長約3cm,花冠紫色;具多數管狀小花,花冠筒細長,不分節,花冠裂片為管狀。總苞呈卵狀,苞片多層,不反捲,先端具開展的細長刺,刺長0.5~1.5cm。瘦果倒圓錐狀,扁平;冠毛長約1.5cm,白灰色。
分布:特有種,分布於中、高海拔地區,海拔分布範圍通常在1,600~3,000公尺,喜生長於陽光充足之開闊地或林道兩旁。花期一般在6~10月,以7~8月較盛。
台灣產於中、高海拔的 薊屬(CIRSIUM)植物,全都是特有種,介紹起來特別興奮。薊屬(CIRSIUM)為個人非常喜愛的 菊科(ASTERACEAE(COMPOSITAE))植物,這群高大、多刺的野花,總能讓我在中、高海拔流連忘返。
鱗毛薊(C. ferum)在中、高海拔的 薊屬(CIRSIUM)中,算是最容易認識的種類,其總苞外觀具開展的細長刺,容易與其他的野薊區別。細看 鱗毛薊(C. ferum)的總苞,其苞片不反捲,與總苞伏貼的 鈴木氏薊(C. suzukii)有點類似。鈴木氏薊(C. suzukii)伏貼的苞片,讓它與其他野薊容易區分;而 鱗毛薊(C. ferum)苞片先端略掀起,一支支開展的細長刺,特徵更加明顯。
另外 鱗毛薊(C. ferum)的花通常不會全開,不似其他野薊頭花像煙火般開展,就是紫色的花冠部分很密集。薊屬(CIRSIUM)植物都是管狀花,鱗毛薊小花的花冠筒不分節,這必須將頭花切開才見得到,知道就好。本種小花先端的花冠裂片呈管狀,與 台灣產其他 薊屬(CIRSIUM)不同,這點仔細看頭花前端即可。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