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ania micrantha H. B. K. 小花蔓澤蘭 [菊科]
別稱:薇甘菊、假澤蘭、蔓菊
特徵:一年生纏繞性草本,莖多分枝,被短毛或無毛。葉對生,具長柄,中段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基部近心形;兩面微被毛至無毛,近全緣或不規則齒緣。頭花多數,側生,聚繖狀排列;總梗細長,各級花序梗短,皆被毛;總苞4,細、筒狀,長4.5~6mm;小花4朵,花冠白色。瘦果被腺體,線狀披針形;冠毛白色,長2~4mm。
分布:原生於 熱帶美洲,已擴展至全球泛熱帶地區,被許多國家列為頭號侵入性植物。1970年由公家單位引入 台灣作為水土保持植物,如今在中、南部及東部地區已失控,成為頭號入侵植物;北部地區及部分中海拔山區也有零星分布,部分區域有蔓延現象,是否全面繁衍仍待觀察。花期通常在11月至翌年2月。
部落格 菊科植物(ASTERACEAE (COMPOSITAE))曾寫過 豬草、香澤蘭、貓腥草/假臭草、銀膠菊、...等等,國際公認的侵入性植物,其中 豬草為溫帶植物,貓腥草/假臭草偏好亞熱帶,其餘都是熱帶植物;這幾種被稱為殺手級的侵入植物,各有各偏好的環境,小花蔓澤蘭為其中之翹楚,號稱“綠癌”,是 農政單位最棘手的野草,列名頭號殺手當之無愧。
本種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是很可怕,其種子數量極多,節間可生根,等於有性、無性繁殖能力皆強;但任憑其本事再強,也撼動不了純熟的森林吧。植物繁衍需要適當的環境,酷愛強烈陽光的 小花蔓澤蘭,若非 台灣提供過多它喜愛的環境,如何造成大面積之危害。廢棄果園、荒蕪莊稼、濫墾破壞地不斷地增加,提供其過多生育場所;除非能有效減少這種現象,否則投入再多人力、金錢也枉然。
台灣原本就有一種 蔓澤蘭屬(MIKANIA)植物,那就是土生土長的 蔓澤蘭(M. cordata),其外觀與生長環境同 小花蔓澤蘭,喜好出現在低海拔林緣。近年,農政單位及 媒體大肆撻伐 小花蔓澤蘭嚴重威脅本土生態下,蔓澤蘭遭到波及,被誅連九族般一起剷除。想除害不妨先了解兩種間細微差異,否則就傷及無辜了。兩者的分辨,請參考 蔓澤蘭內文。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小花蔓澤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