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台灣人家庭餐桌上總有一碗滷肉,裡面東西每個家庭不同,大抵上不外乎滷肉、滷蛋、油豆腐;另外還有什麼?我看過有加豆雞、豆干的,也有加雞胗等內臟的,加蘿蔔、海帶結的。總之在我成長過成中,到親戚、朋友、同學家裡吃飯,餐桌上都會有這麼一碗滷肉。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些家庭的這一碗滷肉消失了,餐桌上不一定會出現一碗滷肉。
老爸嫌家裡滷肉不對味,找來 姊姊幫忙,烹煮出有 媽媽味道的滷肉;這個味道在我感覺與 母親的滷肉一模一樣,姊姊算是將「媽媽的味道」保存了下來。母親這碗滷肉是 祖母傳承下來的,祖母來自外國家庭(請參考:老爸的童年回憶---5.英國皮鞋),她的「媽媽的味道」自然傳承自 曾祖母。當然每一位家庭主婦在承襲婆婆的「媽媽的味道」時,多少會有改變;有些是溶入娘家的口味,有些是鹹度、甜度稍有改變,「媽媽的味道」不可能毫無改變一代代承襲下去。
父親小時候吃的是 曾祖母和 祖母的滷肉,他邊吃著 姊姊的滷肉邊說:「與母親的滷肉很像。」;母親的滷肉傳承自 祖母,她沒見過 曾祖母,但她的「媽媽的味道」較接近 曾祖母。父親說 曾祖母與 祖母的滷肉味道相近,但有些微差異;曾祖母的味道較甜,而 祖母的較鹹。母親煮出來的滷肉不知為何,味道與 曾祖母相似,自然成為 祖父、大伯、二伯喜愛的口味,什麼原因?看看下面照片吧。
後排:三伯父、二姑媽、二伯父、三姑媽
前排:四姑媽、大伯父、祖母、父親、曾祖母、五姑媽、大姑媽、四伯父
攝於:昭和8年(1933年),台北 圓環 下奎府町(今 寧夏路)自宅側門
老爸的童年回憶單元一開始就曾提到『日治時期爺爺工作關係,舉家搬遷到東京,台北僅留 曾祖母與已讀高女的 姑媽......』,照片是 昭和8年(1933年)夏秋交接季節搬家前的合照。秋季後 祖母帶著 父親到 東京,隨後 大伯帶著 五姑媽跟進,其他子女則學業告一段落才陸陸續續到 東京。
之前提過 祖母為了家計,在 淡水公學校教書,家庭主婦自然由曾祖母撐起,父親兄弟姊妹較年長的 大姑、大伯和 二姑,「媽媽的味道」自然是 曾祖母的口味。家裡分成 台北、東京兩處據點後,「媽媽的味道」分成“稍甜”、“稍鹹”兩種口味。因課業問題較晚前往 東京的 二伯、三姑等人,習慣了 曾祖母的「媽媽的味道」;其他人「媽媽的味道」則是屬於 祖母。
有點複雜,反正就是 母親的滷肉因為味道接近 曾祖母,而受 祖父、大伯和 二伯青睞。在我記憶裡,住建國北路老家時,大伯、三伯和家裡分別開伙[註],大伯母、三伯母的「媽媽的味道」接近 祖母。吃飯時做子女們的,自然是乖乖待在自己家裡吃飯,父親兄弟則常不安份的到處打游擊,各自找尋屬於自己的「媽媽的味道」。
[註]父親兄弟中 二伯住日本,四伯未娶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