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治時期 台灣 佛教興起 四大法脈「基隆 月眉山派」、「台北 觀音山派」、「苗栗 法雲寺派」、「高雄 大岡山派」,分屬於 日本佛教在 台灣佈教最積極的 曹洞宗與 臨濟宗妙心寺派門下。這兩大宗派除爭取 四大法脈以外,更極力拉攏被 日本人稱『台灣首寺』的 艋舺 龍山寺及『台灣第一寺』的 台南 開元寺。其原因不外乎  開元寺及 龍山寺在 四大法脈未興起前為 台灣南、北兩大重要佛教寺院 ;即使 四大法脈形成,兩寺對民間的影響力亦不遜於 四大法脈。

開元寺 山門.jpg
山門

開元寺被譽為『台灣第一寺』,據學者考證,台灣第一座佛寺應該為同樣在 台南市區的 竹溪寺;但論 清治時期到 日治初、中期,開元寺對 台灣佛教的影響力,稱『台灣第一寺』應許恰當。開元寺在 日治初期加入 曹洞宗派下,曾經因劣僧貪婪豪奪,飄搖動盪;在第四十二代住持 玄精上人與寺監 永定禪師努力下,重振宗風。玄精上人 塩水港 布袋嘴(今 嘉義 布袋)人,先皈依齋教 龍華派,後禮 傳芳法師出家。

台南 開元寺地圖.jpg
開元寺位置:台南市北園街89號

玄精上人也稱 蔡真人,傳言具異能及奇術,明治42年(1909年)因諸事遭受取締;事後證明與 玄精上人無關,但 上人離開 開元寺遠赴 日本潛心佛法。開元寺再度陷入群龍無首,無住持的4~5年間,寺務由 永定禪師、本圓禪師及玄精上人徒弟 成圓法師維持,直到 大正2年(1913年),第四十三代住持由 傳芳法師[註]接掌,整頓風氣,讓『台灣第一寺』名號屹立不搖。

大正4年發生「西來庵事件」,日本當局嚴厲整頓 齋教,台灣宗教面臨劇烈動盪。開元寺在此時與 臨濟宗妙心寺派接觸,於 大正6年成為 臨濟宗妙心寺派寺廟;臨濟宗妙心寺派也因為 開元寺,將佈教重心放在 南台灣。臨濟宗佈教重心南移政策,讓 曹洞宗在北部崛起;這兩個 日本宗派於是一南一北囊括 台灣大多數寺院,足見 開元寺在當時 台灣佛教的影響力。

台南 開元寺1.jpg
北園別館遺址碑

喔!扯那麼多還沒提到 開元寺由來。永曆年間 鄭經在 金門、廈門敗戰,退守 台灣,在郡治北邊築園造庭,做為「承天府行台」,完成於 永曆34年(康熙19年;1680年),又稱「北園別館」,此為 開元寺前身。清治後,因 大清帝國國教為 佛教,台灣無大型 佛教寺院;於 康熙29年(1690年)由官府將別館改為佛寺,取名「海會寺」,首任住持為 志中禪師。

開元寺 三川殿.jpg
三川殿內面

乾隆42年 台灣知府 蔣元樞大幅整修增建殿宇、雕塑佛像,依 中國佛寺標準架構,以中軸依序配置 山門、三川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左右並有南北配殿、鐘、鼓樓等「伽藍七堂」格局,形成規模宏偉的官方 佛教寺院,稱「開元寺」,為 台灣首座大型佛寺。嘉慶元年(1796年)慶祝皇帝登基,更寺名為「海靖寺」,鎮總兵 哈當阿並題字贈匾。

光緒21年(永靖元年;明治28年;1895年),日軍侵台,寺僧逃難,寺地曾被惡人佔據及劣僧侵產;面臨空前危機,經 玄精上人、傳芳和尚等僧人努力下,開元寺『台灣第一寺』名號得以保持。光復後 民國47年「耕者有其田」政策,再度面臨生產不足繳稅,陷入瓦解危機;幸賴 眼淨禪師奔走,台南各界士紳合議處理才解決。風風雨雨的 開元寺如今仍為 台南地區重要寺院,並由 內政部列為二級古蹟,相信從此得以保存下去了。

 台南 開元寺2.jpg

走入 開元寺山門,參天古榕[圖1]是第一印象,依樹徑估計有至少1~2百年樹齡的老榕樹超過十棵。庭院右側有座「碑亭」[圖2],碑文大多記載著建寺經過,眾多石碑中原石碑及復刻石碑並列。接著來到 三川殿,進入後兩尊巨大護法塑像[圖3],左(面對右)綠臉持金剛杵者為唏(哼)將,右(面對左)赭臉持金剛杵者為哈將。這種立於山門的護法塑像,常見於 中國、日本、韓國大型寺院,台灣則僅見於 台南;兩尊護法採坐姿,高數公尺,彌足尊貴。「小西天」[圖4]匾額為 光緒18年(1892年)由信徒捐贈,彰顯 開元寺地位。

開元寺 彌勒殿.jpg
彌勒殿,其左(面對右邊)為 開山堂,右為 淨業堂

三川殿門神及彩繪出自彩繪大師 蔡草如之手,開元寺光是 三川殿彩繪就足以列入古蹟之列。中門明間門神[圖5]為 韋陀及 伽藍兩護法;左、右次間兩門為 四大天王,佛寺的 四大天王並未按照民間信仰廟宇 風、調、雨、順次序排列,左起(面對右起)分別是赭面右手握劍、左手纏蛇的西方廣目天王,黑面雙手握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拿寶傘的北方多聞天王,青面持劍南方增長天王。三川殿彩繪幅幅是精品,值得細細品味。

台南 開元寺門神.jpg
蔡草如大師繪 四大天王門神

過 三川殿經過中埕接著是 彌勒殿 ,殿內中央供奉 彌勒佛,兩旁巨大 四大天王塑像,半坐姿腳踩惡鬼。彌勒殿正背面是韋陀殿,與 韋陀殿隔著第二進中埕即 大雄寶殿[圖6],自然是 釋迦牟尼及 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正殿正舉行著新春法會,我們不便打擾,僅在門外雙手合拾禮佛,未入內。大雄寶殿後方有 拜亭,一樣為精品;但寺僧與信眾準備齋飯,忙進忙出,未拍照。

接著為 大士殿[圖7],大士殿於 民國52改建為RC二層樓房,二樓中央「不二法門」古匾,即前述 總兵 哈當阿所贈匾額之一。大士殿左側 功德堂內有一口井,稱「鄭經井」,並陳列 鄭成功、鄭經父子使用之瓶、壺等器皿;同樣因忙著打理的人潮眾多,不便打擾,合掌後隨即離開。回到 彌勒殿,其左 開山堂,內供奉 延平郡王神位及各代禪師牌位[圖8],並有 日治時期留下的 弘法大師塑像,可能是加入 臨濟宗派下時恭迎留存的。

台南 開元寺3.jpg

開元寺主體兩旁護龍中,左護龍為夯土木造日式房舍[圖9],為 昭和8年(1933年)翻修改建,中間為 父母堂,供奉往生者牌位。此建築木造結構細緻,堪稱此時期木造建築精品。右側護龍已改為水泥磚石房舍,中間為 祖師堂,有彩繪大師 蔡草如畫作,一樣精彩;到此 開元寺主體部份算是都瀏覽了。

開元寺左側(面對右側)立有「詩魂」石柱[圖10],為 昭和5年(1930年) 台南酉山詩社對應「七弦竹」而立的石柱。七弦竹[圖11]相傳為 鄭經之母 董夫人所植,此竹異於 台灣所產之竹,乃 竹中珍品,為 開元寺特有之栽植竹類。續往後走,經過菜園,可見到造型精巧靈秀的相連三座塔,稱「圓光寶塔」[圖12],為僧尼骨灰存放之處。

台南 開元寺4.jpg

走一趟 開元寺,會感受出它「台灣第一寺」魅力,開元寺有其無可取代的歷史意義及價值;加上主體建築古蹟物保存完善,繁多的大師彩繪作品。其建築架構在 台灣佛教寺院中堪稱最完整,格局如同 中國、日本、韓國才見得到的古寺一般。到 開元寺,不論觀建築、看古蹟、聽歷史、品文物,都能收穫滿滿。

台南 開元寺地圖2.png

[註]傳芳和尚:咸豐5年(1855年)誕生於 台南,本姓 陳。因遇 開元寺 榮芳禪師聞出世法,遂有出家念頭;後經 榮芳禪師介紹,投 福建 鼓山 湧泉寺,得介於 怡山復翁老和尚。據考證,在 玄精上人離開 開元寺後,上人的 師父 傳芳和尚或許在接任住持前,已經先掌管寺務;之所以未先接任住持,可能 傳芳和尚未入籍。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參考資料:開元寺內看板及展示文件

                 《台南歷史散步(下)》遠流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