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sium japonicum DC. var. australe Kitam. 南國小薊 [菊科]
Cirsium japonicum DC.
Cirsium maritimum Makino
別稱:南國薊、小薊、濱薊、雞鵤刺(台灣民間對薊屬植物統稱)
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約0.5m高,莖單一或多分枝,莖具條紋,密被長柔毛。葉,披針形,葉緣羽狀深裂至全裂,多刺;葉基下延、抱莖。頭狀花序直立,叢生偶單生;總苞鐘形,總苞片多層,覆瓦式排列;苞片貼伏,先端開展,卵狀三角形至長三角形,先端長漸尖成刺。頭花粉紅色至紫色,徑約3.5~4cm,由兩性的筒(管)狀花聚集而成。
分布:薊(C. japonicum)分布於 中國、韓國、日本,外觀變化極大,被區分成10數個變種,分分合合,說法不一。台灣產 南國小薊(C. japonicum var. australe)為特有變種,分布於全島海濱及低至中海拔之開闊地,依山區、海岸不同環境,外觀變化也不小。以個人常行走的區域來說,海邊以 北海岸、東北角海岸最為常見,山區則 大屯火山群數量最豐富,其他地區則以零星出現為多。
小薊花期3~7月,但大多在4~5月開花,全株都是刺,連花都是軟刺。本屬植物台灣有10種(含變種),因花大(頭花)、鮮豔、長相特殊,開花時很容易成為目光焦點,其中 C. kawakamii 玉山薊(川上氏薊)還成為新台幣千元紙鈔上的圖案[註],即帝雉左方獨立圖像。本屬植物雖然種類頗多,但有6種分布於中高海拔,而 華薊(C. lineare)為稀有種,另外 雞鵤刺(C. brevicaule)和 白花小薊(C. japonicum var. takaoense)僅產於南部。所以中北部低山區所見,幾乎都為 小薊。
[註]:千元大鈔上之 薊(CIRSIUM)央行原是以「玉山」為名的高海原生 薊花為標的,樣本取自 塔塔加。這種 薊在2019年發表為新種 塔塔加薊(C. tatakaense),與 玉山薊(C. kawakamii)為不同物種,更新了以往的認知。
以前我還煩惱不會分辨 大屯山區的 小薊與 北海岸的 C. maritimum 濱薊, 還好所謂的 濱薊(C. maritimum)是誤認,省去麻煩。一般來說海邊的 南國小薊(C. japonicum var. australe)的總苞片較服貼,僅先端微微掀起,而山區的族群常有總苞片先端掀起,並且伸長,就是看起來刺很多。兩者外觀看起來有差異,2019年此種總苞片掀起的植株,已被發表為新紀錄變種 長苞小薊(C. japonicum var. fukienense)。
在山區或海濱看到 小薊的花,總會靠近仔細觀賞,但除了小心刺外也須注意一件事。薊屬植物開花時非常受植食性蜂類青睞,部分 地膽(芫菁)幼蟲喜歡聚集在薊花上,待蜂類採蜜接近到植株時,全跳到蜂身上攀附,讓蜂帶回巢穴再取食蜂卵、幼蟲。所以靠近薊花要小心,以免滿身都是小蟲。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