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a nagasawai Makino & Hayata var. pricei (W. Becker) Wang & Huang 普萊氏菫菜 [菫菜科]
Viola pricei W. Becker
別稱:尖葉台北菫菜
特徵:多年生草本,常具走莖,節上生根與叢生蓮座狀葉。葉三角狀卵形至披針形,先端尖,基部闊心形;兩面被直毛。葉柄長1~7 cm,具窄翼;托葉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花,灰紫色至近白色;花瓣倒卵形,側瓣基部具鬚毛;基部中央花瓣最小,帶暗紫色條紋,先端尖 ;花距短,萼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果,橢圓形;先下垂熟時朝上開裂為三瓣。種子褐色,球狀,約0.1cm。
分布:特有變種,分布於中北部低至中海拔山區。出現於公路、山徑兩旁及林緣、岩壁上,喜稍有遮蔭、潮濕環境。花期通常在春季。
普萊氏菫菜(V. pricei)與 台北菫菜(V. nagasawai)外觀極為相似,經 學者研究,將兩者併為變種關係,學名更為 V. nagasawai var. pricei,兩者原本都是 台灣特有物種,合併後不影響“特有”地位。
普萊氏菫菜(V. nagasawai var. pricei)與 台北菫菜(V. nagasawai var. nagasawai)長得非常像,一般而言,前者花徑稍小;但這是以整體判斷,各別花朵不易比較大小,大屯火山群以外的 台北菫菜,也常出現花較小的族群。兩者可以側瓣基部是否具鬚毛來分辨,前者通常具鬚毛,偶缺少,後者則幾乎缺鬚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檢索表以葉形來分辨兩種,普萊氏菫菜葉三角狀卵形,先端尖,而 台北菫菜葉卵形,先端圓或盾,嘗試多多比較,差異會越看越明顯。
春天的中海拔山區道路邊坡會出現許多花色偏白的 菫菜(VIOLA),它們大多是 喜岩菫菜(V. adenothrix),但是當中偶會混著 台北菫菜(含 普萊氏菫菜),怎麼區分呢?前者花徑通常較小,基部中央花瓣(基瓣)先端平截或略凹,後者基瓣先端尖。也可以用葉柄來判斷,前者葉柄無翼,後者距窄翼,如此可辨識出這些花色偏白的 菫菜(VIOLA)。
菫菜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菫菜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菫囊妙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