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icarpa kochiana Makino 鬼紫珠 [馬鞭草科/唇形科]
Callicarpa longiloba Merr.
Callicarpa loureiri Hook. & Arn.
別稱:枇杷葉紫珠、長葉紫珠
特徵:常綠灌木,植株可高1~4m,易萌蘗枝,常作蘗枝叢生狀;小枝密被粗糙的黃褐色星狀毛,老枝無毛,幼枝常呈紅褐色。葉,對生,葉柄長3~4cm,密被紅褐色長毛;葉倒披針形、倒卵形、狹橢圓形至橢圓形,長15~35c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漸狹,細鋸齒緣;新葉呈綠褐色,葉背密生褐色茸毛;老葉上表面中脈被毛,下表面密生茸毛,側脈13~17對。
花序緊密,花序梗長1~3cm,多分枝;苞片線形,有時第一分枝具葉形苞片;花萼管狀,長約2~3mm,4深裂,裂片狹三角形至線形,密被灰色茸毛及稀疏黃色腺點;花冠長4~4.5mm,淺紫色、粉紅色,具稀少腺點;雄蕊4枚,長0.8~0.9mm。萼宿存,包被果實,核果球形,成熟時白色,徑2~3mm。
分布:越南、中國、海南島、香港、台灣、菲律賓及 日本。台灣分布於北部、中部低海拔山區,多見於次生林,數量遠較 台灣紫珠(C. formosana)來得少,除北部少數山區數量較多外,多零星出現。花期以8~9月最盛,果期在秋、冬季至翌年春季。
鬼紫珠(C. kochiana)的“鬼”字很明顯是沿用 日治時期留下的用法,日本人對長相猙獰的生物,漢字(和名)名稱前面喜歡加個“鬼(オニ)”字,舉凡特別粗壯、刺特別多、毛茸茸或是外觀猙獰者皆可用之。台灣的 紫珠(CALLICARPA)莖被長毛的有兩種,即 鬼紫珠(C. kochiana)和 細葉紫珠(C. pilosissima);本種因為植株毛茸茸,外觀看起來猙獰,被冠以「鬼紫珠」稱呼。
本種另一常用名稱是 枇杷葉紫珠,個人覺得這個名稱更貼切,它葉子真的很像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的葉子。枝椏密被金黃色至黃褐色長毛,看起來毛茸茸的,是與其他 紫珠(CALLICARPA)分辨的特徵。台灣的 紫珠(CALLICARPA)果實多呈紫色,在森林中很吸睛,鬼紫珠(C. kochiana)熟果呈白色,加上宿存花萼,果實串沒其他 紫珠(CALLICARPA)明顯。果實白色也是本種的特徵,可以此與其他昆仲區別。
紫珠(CALLICARPA)原是屬於 馬鞭草科(VERBENACEAE)成員,近年植物科屬大變動,被歸類到 唇形科(LAMIACEAE)旗下。部落格目錄是依照《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植物的分類,植物介紹近700篇,重新調整太麻煩,所以不做更動。紫珠屬(CALLICARPA)仍置於 馬鞭草科(VERBENACEAE)目錄,僅在內文提及。
馬鞭草科相關種類請點選:馬鞭草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六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