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eus formosanus Hayata 蘭嶼小鞘蕊花 [唇形科]
Coleus pubescens Merr.
Coleus scutellarioides (L.) Benth. var. crispipilus (Merr.) Keng
別稱:毛鞘花、小彩葉紫蘇
特徵:多年生草本,植株30~50cm,單一或多分支;莖方形,被細毛,節處被微柔毛。 葉厚紙質,菱形、卵形至寬卵形,長3~5cm,寬1.5~4cm;先端鈍,基部鈍至心;葉柄短,長0.5~2.5cm,被細毛或微柔毛;邊緣有粗鋸齒,上表面被微柔毛,下表面被細毛,具腺點。
頂生總狀聚繖花序,花序長可達25cm;花梗短,約2.5mm長。花萼鐘形,長2~3mm,二唇狀;上唇3裂,中裂片特大,卵形,急尖;側裂片寬卵形,先端圓形;下唇長圓形,先端淺二裂。 花冠長5~6mm,寬3~4mm,淡紫色至紫紅色;管狀漏斗形,二唇形,上唇3裂,中裂片寬卵形,2岔,下唇大,船形。小堅果橢圓形,稍壓扁狀,徑0.8mm。
分布:琉球、台灣、菲律賓。本種在 琉球僅分布於 嶼那國島,被列為瀕危植物;台灣分布於 東部海岸及 蘭嶼,族群數量穩定;菲律賓則分布於 巴丹群島,詳細不知。蘭嶼小鞘蕊花(Coleus formosanus)多出現在岩岸珊瑚礁地形,以至於其分布呈點狀,花東海岸南半部及 蘭嶼應該是其大本營,尤其 蘭嶼,數量很多。
近似種 小鞘蕊花(Coleus scutellarioides)即 彩葉草、彩葉紫蘇,包括複合群及栽培品系是熱帶地區廣泛的園藝植物,台灣也曾流行一陣子,至今庭園、花圃仍很常見。原產地在 南亞至 玻里尼西亞,包括 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南部)、...等地。蘭嶼小鞘蕊花(Coleus formosanus)葉子質地厚,可有效增加 彩葉草觀賞價值,是其親本之一。
2018年8月的 花蓮行,在 石梯坪第一次見到 蘭嶼小鞘蕊花(Coleus formosanus),非常高興,拍了很多照片。回 台北後想寫它,又覺得中文名稱有「蘭嶼」,應該等在 蘭嶼拍到後再寫;沒想到一等就是5年,新冠肺炎爆發是主因,在出發前一週升三警戒,確定無法成行。今年的 蘭嶼行,幾乎每個自然景觀停留點都看到它,有零星出現,也有蔓生成片,很精采,不枉費等待。
唇形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唇形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鐘詩文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