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橫 明池(1).jpg
北橫 明池

參加「醉美明池」旅遊,寫了「醉美明池---(一) 太平山」、「醉美明池---(二) 明池」兩篇遊記,避免篇幅過長,沒有貼這趟行程拍的花花草草。這一趟尋找動、植物的經典路段遇到大雨,拍到物種很少,且多為常見中海拔植物;想一想還是紀錄一下,畢竟個人較少到中、高海拔山區,可以加強記憶。

太平山

紅檜 太平山 見晴步道.jpg
紅檜 太平山 見晴步道

第一天的 太平山只在「見晴懷古步道」拍花,這條步道名氣太大,假日遊客爆多,魚貫走在步道上,無法專心尋找;擔心阻擋到動線,沿途花卉多是隨手拍1~2張就繼續往前走,人潮真的多到可怕。另外就是一條步道只要人潮洶湧,較稀少的草本植物就逐漸消失,有可能被採集,數量減少。也有可能“微”生態環境改變,退到第二線,較不易看見。這趟 見晴步道模糊照片刪除後,剩下的全貼下,都是中海拔常見種類。

醉美明池 植物篇(1).jpg

[圖1]戟葉蓼(蓼科):中海拔常見的蓼科植物,我到每處不同地點看到同樣的植物,多少會拍個一兩張,當作紀錄用。這篇「生態地圖」,絕大多數是紀錄用種類,天空陰霾,近11點鐘,花朵還是沒張開。
[圖2]鉤柱毛茛(毛茛科):一樣是紀錄用種類,很常見的野花。植株無毛或略被毛,很容易與被毛明顯的 禺毛茛區別,且本種海拔分布通常稍高。
[圖3]傅氏唐松草(毛茛科):特有種,在 陽明山國家公園海拔6、700公尺以上數量相當多,拍紀錄時有人問我是什麼,腦袋一時卡住,只回答:『傅...傅...。』,吐不出重點“唐松草”。這張很模糊,裁太大不能看,知道是什麼就好。
[圖4]高山藤繡球(虎耳草科/八仙花科):一直對中海拔的 八仙花一知半解,連同 忍冬科乍看外觀相似的種類也混在一起。這一棵中間那些花偏橙紅色,與常見的紫色略有不同,我就沒把握了,貼FB社團問才確定。

醉美明池 植物篇(3).jpg

[圖5]尾葉懸鉤子(薔薇科):特有變種。與到處可見的原(承,指)變種 高粱泡相比,個人都是在 宜蘭中海拔山區見到它。所謂的“尾葉”是指葉先端尾狀,個人感覺越陰暗潮濕“尾葉”越明顯,見晴步道的植株最明顯。花朵上停一直不知名的 蛾,拍照時輕吹牠,無動於衷,只好一起拍下。
[圖6]紫花鳳仙花(鳳仙花科):台灣原生的 鳳仙花(IMPATIENS)已發表3種,都分布在中海拔。紫色的有兩種,棣慕鳳仙花是稀有種,少見;紫花鳳仙花則是較常見的種類。黃色的 黃花鳳仙花是我最早遇到的種類,沒有 紫花鳳仙花那般常見。
[圖7]風輪菜(唇形科):從海邊到3,000公尺以上高山都見得到的 薔薇科植物,在 台灣的 薔薇科中只有它有這個本事,為什麼主角這麼小?拍糊了且只隨手拍一張,沒得替換,只好將就了。
[圖8]蔓茄(茄科):蔓茄是中海拔很常見的野花,早期歸在 茄屬(SOLANUM)內,因花萼10枚另成立為 紅絲線屬(LYCIANTHES)以別於花萼5枚的 茄屬。除 蔓茄與 雙花龍葵外,2018年由學者 許天銓、鐘詩文新發表一種,產於 蘭嶼的 紅頭耳鉤草。

醉美明池 植物篇.jpg

[圖9]矮菊(菊科):一種看起來不像 菊花的 菊科植物,中、高海拔山區不難見到。本種依生長環境不同,外觀變化很大,曾經被發表成3種,現在全併為同一種。矮菊其實並不矮,是相當可愛的小野花,可惜我拍糊了,否則放大看更可愛。
[圖10]台灣福王草(菊科):特有種,又稱 台灣紫菊。本種是這一篇 太平山的部分,個人資料檔案唯一紀錄5筆以下的種類,其他應該都超過10筆。所以看到 紫菊很高興,可惜拍了多張都有點模糊,幾次遇到生長的環境都很陰暗,植物體又高聳,一點點風就搖晃不停,始終拍不好它。
[圖11]黃菀(菊科):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菊科植物最顯眼的就是 黃菀,數量多、花色鮮艷,只要季節對,它就是最稱職的迎賓野花。或許 台灣澤蘭數量比它多,但花太小、鮮豔度不夠,黃菀還是略勝一籌。
[圖12]高山油點草(百合科):特有種。台灣目前已發表的 油點草計有4種,高山油點草是最常見的一種。較常見的另有低海拔山區的 台灣油點草,這是有關單位進行復育的成果,未廣植之前不易見到。

明池

明池神木.jpg
明池神木,紅檜,估計樹齡1,600年。

到 明池想找較多樣的種類要往苗圃、110林道走,但是我們的行程10點要搭車離開,時間不允許,沒辦法走這一側。在 明池森林遊樂區裡面和公路邊看到的野花比 見晴步道還要少,刪除 粗毛小米菊、車前草、...等等都市公園就能見得到的種類,選8種簡單貼於下。明池除林務局工作站外就是個住宿點,遊客通常不多,喜歡它的幽靜;走 北橫,通常到 巴陵或稍再往前就調頭回程,走 宜蘭,大多往台7甲跑,來此的次數很少。

醉美明池 植物篇(4).jpg

[圖13]大葉貞蕨(蹄蓋蕨科):生態地圖第一次放蕨類,因為不懂,台灣已發表800多種蕨類(含 石松),我可以直接叫出名字的不超過50種,扣除稀有、少見的種類,見到10種能叫出1種可以偷笑了。大葉貞蕨因為有簡介牌子,與圖形比對過,所以敢貼出來。
[圖14]長柄冷水麻(蕁麻科):北、中部低、中海拔還算常見的冷水麻,通常海拔要7、800公尺以上才出現,這個高度有點尷尬,以前的植物書籍這個高度當成中海拔,現在認為1,000或1,500公尺才是中海拔。本種主要出現在800~1,800公尺,較早期書籍都當成中海拔植物。
[圖15]野牡丹葉冷水麻(蕁麻科):個人認為這種冷水麻比上一種精緻些,數量也稍少些,台7線路邊,兩種長在一起,長柄花已經開透,野牡丹葉冷水麻才準備開花,兩種都算是大型的 冷水麻(PILEA),中海拔不難見到。
[圖16]柳葉牛膝(莧科):個人對 莧科興趣不高,但見到這棵葉子很窄的 牛膝(ACHYRANTHES)非常高興,拍花這麼多年了,能遇到沒拍過的種類真是高興。這樣說好像我植物拍得很齊,其實不是我種類拍很多,是很多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見到。

醉美明池 植物篇(2).jpg

[圖17]水鴨腳秋海棠(秋海棠科):台灣近年新發表的 秋海棠種類好多,多到我根本不想去碰 秋海棠,腦袋中還是停留在 水鴨腳、圓果、溪頭、巒大、...時期。對 台北人來說,水鴨腳秋海棠是最常見的種類,整個 陽明山地區都見得到,雖冠上“秋”但夏季即可賞花,6~9月都是花期。
[圖18]東方肉穗野牡丹(野牡丹科):肉穗野牡丹、東方肉穗野牡丹兩種外觀相似,兩種的花色相近,果實的角毛多寡是最易辨識的方式。野外見到它們,我通常不會去注意細微特徵,植株大、葉大的是肉穗野牡丹,植株小、葉小的是東方肉穗野牡丹,懶人模式大致上管用。
[圖19]石吊蘭(苦苣苔科):苦苣苔科的植物很喜歡出現在潮濕的山壁上,通常與一堆植物長在一起,想拍整株外觀不容易。明池收費區內的 靜石園,石吊蘭就長在庭園圍牆的屋瓦上,植株明顯高度又適當,當然多拍幾張。
[圖20]小杜若(鴨跖草科):蕨園的枕木步道兩旁,花花草草不少,步道架得稍高,對較矮小植物有些距離。這裡 小杜若不少,它雖然很常見,但清新宜人,找一株較接近的拍下來。

相關遊記:醉美明池---(一) 太平山

                 醉美明池---(二) 明池

其他生態旅遊請點選:生態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