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aranga tanarius (L.) Muell.-Arg. 血桐 [大戟科]
Ricinus tanarius L.
別稱:丁子蘭、大冇樹、橙桐、橙蘭、流血樹、面頭果、帳棚樹、...
特徵:小喬木,雌雄異株,樹高4~10m;樹幹粗壯,可達30cm,枝幹較短;樹皮呈灰白色,枝幹呈翠綠色,小枝常粉白色。單互生,集中於枝椏先端。葉紙質或薄紙質,闊三角形、闊卵形或近圓形,長8~30cm,寬7~28cm;盾狀葉,葉柄著生於葉緣至中央1/2處;掌狀脈,全緣、近全緣或帶波浪狀。葉柄長7~20cm,具白粉或光滑。
花,雌雄異株,無花瓣。雄花序圓錐狀,長5~30cm,腋生,花序軸無毛;苞片葉狀,卵圓形,基部兜狀,先端漸尖,邊緣流蘇狀;花萼3~4裂,裂片卵形,被細毛,雄蕊4~6枚。雌花序圓錐,密生成團,長5~15cm,腋生,花序軸被毛;苞片葉狀,卵圓形,基部驟縮成柄,先端漸尖,邊緣齒狀條裂;花萼2~3裂,被短毛;子房2~3室,花柱2~3,舌狀。蒴果徑約0.8cm,具2~3個分果爿,密被顆粒狀腺體,被白粉。
分布:緬甸、泰國、中南半島、海南島、廣東、琉球、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北部。台灣普遍分布於海岸、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城鎮、荒地、山麓皆極為常見,屬於破壞地先驅樹種之一。花期通常在秋季至翌年春季,同地區之雌、雄株花期相同。
中文的『桐』泛指葉大、掌狀脈的樹木,一般是指 梧桐科(STERCULIACEAE)的 梧桐(Firmiana simplex),泡桐科(PAULOWNIACEAE)的 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等等,另有 大戟科(EUPHORBIACEAE)的幾種喬木也稱『桐』,如 油桐(Vernicia fordii)、野桐(Mallotus japonicus)、血桐(Macaranga tanarius)、...等等。『桐』在 中國是一種高雅的樹木,鳳凰非梧桐不棲,是深入民心的說法,鳳凰為鳥類之王,梧桐自然也是樹中之翹楚。日本受 中國文化影響,『桐』也是高級樹木,日本有 家紋(かもん)文化,武家的家紋 五七桐即是指 泡桐。
台灣也產 梧桐(Firmiana simplex)和 泡桐(Paulownia fortunei),但要山裡才見得到,而且數量不多,油桐(Vernicia fordii)倒是滿山遍野,那是經濟樹種,人為因素廣植的結果。一般市區、城鄉常見的『桐』是 野桐(Mallotus japonicus)和 血桐(Macaranga tanarius),都是雜木林的主要樹種。國中時隔壁庭園圍牆邊一棵 血桐(Macaranga tanarius),枝幹延伸至我們庭園,落葉、落花很多,一回抬著 馬椅拿鋸子將伸展過來的枝幹鋸掉,斷枝心髓滲出透明紅色汁液,嚇壞我也。從此認識 血桐(Macaranga tanarius)這種 盾狀葉的樹木,也知道這棵是雄株,不會有果實。
個人對 野桐(Mallotus japonicus)、血桐(Macaranga tanarius)不感興趣,前者因為開花時有大量訪花昆蟲到訪,成為我追逐對象,記下各處可接近樹冠層的植株,四、五月總會去觀察一番。血桐(Macaranga tanarius)就不一樣了,儘管它族群數量龐大,想寫這一篇才發覺照片沒幾張,也不曾細拍特徵,只好拼湊幾張寫出這一篇。
大戟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大戟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等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