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壁車站:臺南市後壁區後壁77號
台灣的鐵路起於 巡撫 劉銘傳,其任內完成 基隆到台北、台北到 新竹路線,第二任 巡撫 邵友濂以經費為由暫停計劃。1896年政權更易,經四任總督大致平亂後,第四任總督 兒玉源太郎時期,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親自兼任 鐵道部長,在 明治32年(1899年)由南北兩端同時興工,歷時9年全線通車,於 明治41年(1908年)10月24日在 台中公園,由 皇室 閑院宮 載仁親王主持通車典禮。縱貫鐵路施工採用分段通車,早期通車段除北部 基隆、台北、...新竹外,嘉南平原因地形較單純,通車時間也較早。
後壁車站於 明治35年(1903年)4月20日啟用,屬客貨兩用的「後壁藔停車場」,車站位置是附近 菁寮庄、上茄苳庄與 下茄苳庄等庄交界的荒蕪之地。這一地帶原以 下茄苳庄較熱鬧,因其東邊的 店仔口庄(白河)興起而漸沒落,附近起而代之的 菁寮庄成為中心;菁寮庄逐漸發展,前菁寮與 後菁寮成為兩大聚落,同時於 大正6年(1917年)成立「菁寮信用組合」,即「後壁農會」前身。縱貫鐵路經過,並且設站的 後壁寮,此時僅為小聚落,人口還不足以達設庄標準,因為有鐵路交通動線,深具發展潛力。
臺灣總督府於 大正5年(1916年)指定 台灣南北向「縱貫道」為官方維護的標準道路,舖設碎石路面,全長461.7公里,即後來的台1線。這條道路就經過 後壁車站前方,菁寮仕紳 黃謀、黃冬等四兄弟看好 後壁寮深具潛力,舉家搬遷至 後壁寮,同時招募墾民從事農耕,開墾廣大荒地,後壁寮逐漸興起。大正9年(1920年) 台灣行政區域大變革,台南州 新營郡之下設 後壁庄,併 堡里時期之 菁藔庄、下茄苳庄、上茄苳庄、土溝庄、...等12庄,庄治即設於原不具街、庄身份的 後壁寮。
後壁區公所:台南市後壁區後壁129號
後壁寮從荒蕪之地成為 後壁庄的核心,就是從 後壁車站開始。這座車站為 縱貫鐵路僅存的10座現役木造站體車站之一,民國94年(2005年)3月18日登錄為歷史建築,讓它保持原有功能外,多了觀光的功能。今日所見的 後壁車站是 昭和16年(1941年) 中埔地震(嘉義地方烈震),原站體毀損後重新興建的;這種災後短期間復建大量站體,如今另有 林鳳營車站,後者因連結重建前一部分站體,面積稍大。
昭和18年(1943年)重新啟用的 後壁車站,外觀與 林鳳營車站一樣,採 和洋混合式建築,大型 廡殿頂(寄棟造)下有主體(站房、候車室)以及迴廊,主入口在建築中央位子,是一座美觀、實用的輕巧車站。後壁的觀光重點是 無米樂社區---菁寮,前往 菁寮由台一線轉南82鄉道,別忘了這座具 歷史建築身分的現役車站。
其他車站介紹請點連結:車站地圖
參考資料:現場解說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