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uell.-Arg. 野桐 [大戟科]
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uell. Arg. var. japonicus
別稱:白匏子、白肉白匏子、野桐仔、楸、赤芽柏、野梧桐(中國)
特徵:雌雄異株,半落葉性,小喬木,高2~4m或更高;樹皮褐色,小枝被星狀毛。葉互生,有時近對生,闊卵形至圓形,長10~20cm,寬6~19cm;先端不裂或三裂,下表面被星狀毛黃褐色腺體;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楔形,少數心形,全緣;葉柄長5~17cm,被星狀毛;基出脈3,側脈5~7對,近葉柄處具明顯圓形線體2,會分泌蜜汁。
花序頂生,穗狀花序到總狀花序,下部常具3~5分枝,花序長度可達20cm,被星狀毛;雄花苞片萼片3~4枚,卵形;雄蕊多數,花葯黃白色。雌花序總狀,長度8~15cm,呈圓柱形;花萼3裂,裂瓣卵形;子房球形,帶有軟刺,3室;花柱短,3~4裂。蒴果球形至扁球形,徑約0.8~1.0cm,具多數長軟刺,被星狀毛。
分布: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阿薩姆、緬甸、中南半島,中國、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台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山區,適應潮濕或乾旱環境,生長快速,是極為普遍的樹木。花期4~6月,果期7~8月。
野桐(Mallotus japonicus)樹個別植株花期短,同區域的個體開花時間差異不小,相隔數日或數週陸續盛開,不似 白匏子(Mallotus paniculatus)同區域植株同時開花、花謝。稍重疊或間隔開花的特性,同一區域的花期得以延伸很長,對訪花昆蟲提供較長期食材,使得本種成為訪花昆蟲青睞的樹種。
當低海拔林地破壞或是莊稼荒廢,最先長出的樹木總是 野桐(Mallotus japonicus)、白匏子(Mallotus paniculatus)、血桐(Macaranga tanarius)和 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等幾種樹木優先出現,一般來說平地以 構樹、血桐居多,坡地則 白匏子和 野桐較強勢。這幾種樹木都是生長快速的種類,木柴質地易腐,材質輕,昔日 白匏子和 野桐木頭多是拿來做木屐或當柴火燒。
野桐(M. japonicus)葉形變化大,不同植株葉子大小差異極大,不同環境下葉子變化也大,有時不易判別,葉基處的兩個腺點可增強確認。新芽、幼葉被紅色腺毛,呈紅色、紅褐色或黃褐色,稍成長後腺毛脫落,僅存黃褐色被毛。葉基處的兩個腺點提供昆蟲蜜源,最常光顧的是 螞蟻,有時乾脆築巢在樹上,方便取食;常見 野桐樹上有黑褐色橢圓狀土球,這不是蜂巢,這是為了取食方便的蟻巢。
漢字的『桐』,《詩經》「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爾雅》釋木「榮,桐木」,解釋「皮青而結實者曰梧桐,一曰青桐,...」,原是指高大的 梧桐樹。梧桐葉大,略呈心形,於是許多葉子闊卵形、圓形或心形的樹木常以『桐』稱之,如 梧桐、泡桐、油桐、血桐、野桐、...,純粹是因為外觀相似,或葉子的形狀而得名,分類上不一定有關係。
大戟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大戟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