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uell.-Arg. 白匏子 [大戟科]
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uell.-Arg. var. paniculatus
Mallotus cochinchinensis Lour.
Croton paniculatus Lam.
Rottlera paniculata (Lam.) A.Juss.
別稱:白匏、穗花山桐、白楸(中國)、白葉仔(台灣)、力树(海南)
特徵:中喬木,高3~15m,雌雄異株或同株;樹幹呈灰褐色,樹冠一般呈傘形;小枝密被褐色星狀毛。葉互生,單葉;葉柄褐色,被白色絨毛狀星狀毛;葉,闊卵形、卵狀三角形、菱形或菱狀卵形,基出5脈;全緣、鋸齒緣或3淺裂,先端漸尖,基部平截,具2腺點;下表面密被白色或淡黃褐色絨毛狀星狀毛,幾乎不見下表面。
花頂生,整體排列呈圓錐花序,花枝紅褐色,被黃褐色星狀毛。雄花為不枝或分枝穗狀花序,長可達20cm以上;花梗長2mm,花呈黃色,花萼裂片3~6,裂片卵形,不等長,2~2.5mm;雄蕊多數,花絲分離。雌花呈總狀或穗狀花序,序長5~25cm;花梗長2mm,花呈黃綠色,花萼裂片4~5,裂片長卵形;花柱3,基部稍合生,密生小突起。蒴果歪球形,具多數4~5mm軟刺;蒴果上密被黃褐色星狀毛。
分布:範圍廣及 南亞、東亞、東南亞到大洋洲,包括印度、緬甸、中南半島,中國、台灣、海南島、菲律賓、印尼,以及 澳大利亞北部。台灣主要分布於平地、低至中海拔地區,為低海拔次生林主要先驅樹種,生長極快速,山區破壞地、廢耕地極常見。
當低海拔林地破壞或是莊稼荒廢,最先長出的樹木總是 白匏子(Mallotus paniculatus)、野桐(Mallotus japonicus)、血桐(Macaranga tanarius)和 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等幾種樹木優先出現,一般來說平地以 構樹居多,坡地則 白匏子和 野桐較強勢。這幾種樹木都是生長快速的種類,木柴質地易腐,材質輕,昔日 白匏子和 野桐木頭多是拿來做木屐或當柴火燒。
聽長輩說我孩提時期,台北盆地北區的木屐集散地在 蘆洲,木屐所需材料多來自 觀音山或 林口台地,當時的 觀音山因大量的莊稼、墳墓等因素破壞大,上述幾種樹木量大;淡水河右岸的 大屯山區,因軍事、果園等因素,破壞較少,做木屐的材料遠遜於左岸。當次生林慢慢成熟,這些先驅樹種數量會大量減少,被其他樹種取代。台灣各地城鎮近郊山坡地一直持續破壞著,提供本種生長空間,夏、秋季節山區可見到整遍染黃(黃)或灰白(果)的 白匏子林。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 野桐屬(MALLOTUS)列出5種,其中 白匏子(M. paniculatus)並未列出變種、而 台灣植物誌另有列出變種 台灣白匏子(M. paniculatus var. formosanus),為僅分布於東南部和南部少樹山區的種類,其葉緣粗鋸齒狀,與原名變種葉形有明顯差異,為 台灣特有變種,這種只能待有機會遇到時再說。
大戟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大戟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