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anopsis uraiana (Hayata) Kanehira& Hatusima 烏來柯 [殼斗科]
Limlia uraiana (Hayata) Masam. & Tomiya
Quercus randaiensis Hayata
Quercus uraiana Hayata
Pasania uraiana (Hayata) Schott
......
別稱:淋漓、淋漓棤、淋漓錐、烏來錐栗、鱗苞栲、思仔、棤仔、楒
特徵:常綠中喬木,樹高可達20m;樹皮具縱向淺至深裂,黑褐色、灰褐色至紅褐色,小枝常呈紅褐色。葉,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至尾狀,基部銳尖至鈍,歪基,長7~13cm;全緣或前半部疏鋸齒緣,兩面光滑,側脈7~10對,纖細;葉柄長0.7~1.5cm。新葉常呈棕色至紅褐色,表面具蠟質,光滑亮麗。
花,雌雄同株,單性花。雄花穗狀花序,長3~6cm,直立、斜上或水平生長,盛開時會稍下垂;雄花密集生長,雄蕊8~12。雌花總狀至穗狀花序,雌花1至數朵包裹於殼斗內;殼斗外被覆瓦狀鱗片,表面有毛。果實初時殼斗整個包裹幼果,呈圓球形;逐漸成長後,堅果先端才逐漸露出殼斗外。
同果序果實不一定同時發育,成熟果實殼斗呈杯狀,邊緣不整齊,常有微細缺刻。堅果卵狀闊圓錐形,高0.7~1.2cm,寬0.8~0.9cm,先端有尖突,底部截斷狀,邊緣被白色微毛。初期為綠色,翌年成熟,成熟時轉黑色。
分布:華南、台灣。台灣分布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以北部、中部數量較多;小地名 柯楒角、淋漓坑、淋漓坪、...指的就是本種,昔日數量頗多,因大量砍伐,在上述地點不一定還看的見本種。花期約3~5月,熟果期在翌年10~12月。模式標本來自 台灣。
烏來柯(Castanopsis uraiana)的特徵在各屬之間,雄花序與雌花序各自獨立為 栲屬(CASTANOPSIS)主要特徵,其果實殼斗上突起不顯著,異於其他 栲屬(CASTANOPSIS)成員。果實成熟時殼斗杯狀,僅包覆堅果約1/2,鱗片三角形,呈覆瓦狀排列,此與已併到 石櫟屬(LITHOCARPUS)的 柯屬(PASANIA)接近。雄花序盛開時會稍下垂,這又接近 麻櫟屬(QUERCUS)。因此有另立 楒屬(LIMLIA)的主張,目前常見為將之歸為 栲屬(CASTANOPSIS)。
本種遭砍伐後會湧出黏稠的樹液,因此“淋漓”的稱呼,苗栗 大湖 淋漓坪以及 宜蘭 冬山 淋漓坑,都是昔日盛產本種樹木而得名。烏來柯(Castanopsis uraiana)是製造農具、器具極佳材料,因此遭大量砍伐,數量大幅減少,如今至兩地想找 烏來柯並不容易。本種模式標本採集自 烏來 阿玉溪,時間是1935年,採集者為 鈴木時夫,種小名即以採集地“烏來”命名。
春季許多早出昆蟲開始活躍,三月中旬即進入開花期的 烏來柯(Castanopsis uraiana),是這個時節訪花昆蟲最青睞的樹種之一。殼斗科(FAGACEAE)樹木是 甲蟲們的最愛,早出的甲蟲在二月份即開始活動,此時開花的樹木種類很少,樟科(LAURACEAE)的 山胡椒(Litsea cubeba)是 甲蟲選擇樹種。三月中旬 烏來柯(Castanopsis uraiana)開花後,甲蟲開始進入活耀季節,各種訪花昆蟲紛紛出籠,宣告正式進入昆蟲的季節。
鈴木時夫(1911年~1978年),植物學家,於 昭和9年(1934年)在 台北帝國大學畢業,續至 東京大學研究,一生投入植物的採集、研究與教學,1976年 大分大學教授退休。鈴木時夫在 台灣從事多年的植物採集、分類,包括 台灣破傘菊(Syneilesis intermedia)等豐富的植物標本留存於 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內。1941年8月在 新竹1400公尺左右山區採集到的 櫻井草(Petrosavia sakuraii),建立了本種在 台灣第一筆資料,70年後於2012年才再度被發現。
殼斗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殼斗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五卷 鐘詩文
中国植物志
臺灣的殼斗科植物 櫟足之地 楊凱智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