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鵪菜 小琉球 烏鬼洞(1).jpg
屏東 琉球 烏鬼洞

Youngia japonica (L.) DC. sub. formosana (Hayata) Kitam.  台灣黃鵪菜  [菊科]

Crepis formosana Hayata

Crepis japonica (L.) Benth. var. formosana (Hayata) Yamamoto

台灣黃鵪菜 小琉球 烏鬼洞(2).jpg
屏東 琉球 烏鬼洞

特徵:1年生草本,高7~17cm;全株被疏或密毛,花莖單一或少數基部分枝。基生葉蓮座狀,橢圓形、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葉子較厚,密被氈毛;不規則羽狀分裂至琴狀羽狀分裂,多少倒向,頂裂片最大,卵形、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莖生葉無,或極少數具1~2枚葉,通常生於花莖中段。

台灣黃鵪菜 小琉球 美人洞.jpg
屏東 琉球 美人洞

頭花單一或少數生於花莖頂端。頭花含10~15枚小花,直徑約1.0cm,花冠黃色,全為舌狀花。總苞圓柱狀,長0.4~0.5cm;苞片4層,外2層苞片極短,內2層較長,稍短於總苞,先端急尖,邊緣膜質。瘦果長橢圓形,褐色,具多道縱棱,無喙,冠毛白色。

分布:特有亞種,已知僅分布於 高雄 柴山及 屏東 小琉球,多生長於隆起珊瑚礁岩壁。以冬季至翌年春季最易見到花。

台灣黃鵪菜 小琉球 烏鬼洞.jpg
屏東 琉球 烏鬼洞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海拔山區很常見的  黃鵪菜(Youngia sp.)被認定是 台灣黃鵪菜(Youngia japonica sub. formosana),包括 台灣植物誌和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都描述其分布於1500~2500m之山區。根據2013年的一份報告,臺灣黃鵪菜指的是目前僅知產於 高雄 柴山和 小琉球的一個亞種,分布於海拔1500~2500m山區的亞種應該稱為 山間黃鵪菜(Y. japonica sub. monticola)。這個錯誤時間太長,影響也很大,若非個人曾在 FB看到 古老師的貼文,也不知道這個改變,特地轉告 自然攝影中心植物版,希望更多人知道。

目前已知 台灣黃鵪菜(Y. japonica sub. formosana)的分布範圍僅有 柴山和 小琉球,且僅出現在隆起珊瑚礁岩上頭,生長地區如此之侷限,環境特殊,小琉球的觀光導覽應該可以列入介紹,儘管在當地找對地方它數量實在不少,但其他地方見不到。只是 台灣黃鵪菜(Y. japonica sub. formosana)這個亞種的認定,部分學者似乎有不同看法;無論如何,光看植株外觀它與 黃鵪菜(Y. japonica sub. japonica)差異也太大了,最新出版的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已明確列入本種。

各亞種請參考:黃鵪菜大花黃鵪菜山間黃鵪菜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鐘詩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