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壢 燃藜第 紅樓.jpg
紅樓 House Cafe 1910:桃園市中壢區正大街32號

多年前知道 中壢有一座洋樓開設餐廳,當時就有些興趣,但誤認為位置在 老街溪和 新街溪之間。兩溪之間北邊 仁海宮、南達火車站是 中壢的市中心,以為在這個區域內,幾次到 中壢市區都沒找到這座餐廳。在主要幹道延平路、中山路、中正路間老市區穿梭,甚至連老房子都不多。

新街溪 中壢段.jpg
中壢段的 新街溪

中壢在 民國60~70年(1971~1981年)因附近幾處大型工業區的設置,發展極為快速,曾經人口超越 桃園、新竹,儼然 桃竹苗第一大城。都市發展過於快速,老市區的房子多翻建成樓房或大廈,除 吳家的 中壢醫院洋樓外,很難找到典雅的老街屋。關於 中壢地名的緣由,請參考「城鄉雜記---212.中壢 聖蹟亭與 東伯公」內文。

中壢、平鎮.jpg

原來這座洋樓位置不在 老街溪、新街溪之間,它在 洽溪旁,屬於 三座屋的範圍。中壢(市)區的轄區是 大正9年(1920年)行政區域大調整下的 新竹州 中壢郡的郡治 中壢街的範圍。中壢街包括 堡里時期 桃澗堡的 興南庄、水尾庄、石頭屋庄、三座屋庄、...的10個街庄,和 竹北二堡的 大崙庄、過嶺庄共12街庄。三座屋庄在核心西側,民國60年(1971年)市區快速發展後才囊括成為市區。

中壢 燃藜第.jpg
燃藜第:桃園市中壢區正大街36、38號

國道一號高速公路貫穿 三座屋,以北的 三座屋仍屬田園、農村,以南 下三座屋近年豪宅、大廈林立。開設餐廳的洋樓就在 下三座屋,是旁邊合院「燃藜第」的附屬建築,附近原有幾座大型合院,近十年間都消失了,所幸 燃藜第留了下來。「燃藜第」建造年代在 同治年間,約在1870年前後,由 劉氏先祖 奕坤公所建,“燃藜”指燃燒藜草,是“勸學”的意思。

中壢 燃藜第 與 洋樓.jpg

第二趟來「紅樓 House Cafe」是與 老婆、班對老同學前來, 餐畢到旁邊觀賞「燃藜第」,巧有一對姊妹來老宅拿東西,經同意後走入大門,得以近拍老宅。[圖1]門額「燃藜第」三個燙金字,可謂精雕細琢;[圖2]墀頭(燦景)上的剪黏,精緻小巧;[圖3]水車垛泥塑裝飾,中西合璧,有西式的鮑魚裝飾。姊妹離開前還陪我們多待一點時間,謝過後一起走出內埕,合院外觀 左護龍 規壁脊墜是「獅子戲球」[圖4],右護龍上的圖案我看不懂是什麼。

中壢 燃藜第 紅樓(1).jpg
燃藜第 紅樓

洋樓位於 燃藜第左側,可算是第二層左護龍,是 奕坤公之孫 興橋公於 明治43年(1910年)所建,當作事務所用。洋樓為 仿英國殖民建築,紅磚、灰牆;其建築面積不大,但頗為典雅。大門進入是一廳室,窄窄的樓梯[圖5]可至二樓參觀,二樓陽台瓶狀欄杆與粗短石柱[圖8],感覺好美好美。從陽台一側的盡頭,可欣賞「燃藜第」屋頂,主屋宇次屋間的“落鵝”,層次分明。

中壢 燃藜第 與 洋樓(1).jpg

紅樓 House Cafe 1910餐坊主要空間在 洋樓左側,是一間南法料理餐廳,由餐廳後門可到洋樓後方的庭園空間,似乎是 日式庭園,看起來廢棄有相當時日,目前僅是大致維護。庭園中有 傍小橋[圖6]、適野橋「圖7」兩座小拱橋,另一座保存良好的防空洞,必定是二戰期間興建的。以前 母親常說,中壢、湖口到 新竹,日治時期是 日本陸軍在 台灣北部的主要軍區,興建堅固的防空洞是必須的。

中壢 燃藜第(1).jpg
燃藜第屋頂的層次,主屋與次屋、梢屋間的落差,客家人習慣上稱為“落鵝”,所以 次屋、梢屋也有“落鵝間”的稱呼。

最後簡單地介紹「燃藜第」劉氏家族,奕坤公在 清末為 中壢地區的 總理,日治後成為區長,明治32年(1899年)任 保甲局副局長、後升任局長,明治37年(1904年)獲頒 臺灣總督府「紳章」,大正6年(1917年)設立「宋屋合作組合」...。洋樓興建人 興橋公為其孫,東京醫專畢,創立 興橋醫院;其兄長 興枋公,臺北師範學校畢,曾任 中壢公學校訓導、中壢街助役,光復後曾任 中壢鎮長。劉氏一族人才輩出,成為 中壢的領袖家族之一。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