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兒腸 陽明山國家公園 馬槽橋.jpg
陽明山國家公園 馬槽

Aster indicus L.  雞兒腸  [菊科]

Kalimeris indica (L.) Sch. Bip.

別稱:馬蘭、田邊菊

紫菀屬(ASTER)相當的龐大且複雜,分出許多的 組(Sect.),其中冠毛位於邊肋上端有較粗的剛毛,以及瘦果上端有的排成環狀短毛或膜片的 馬蘭組(Setc. Kalimeris),有學者主張設立 馬蘭屬(KALIMERIS)。但因為 馬蘭組(Setc. Kalimeris)與 紫菀組(Sect. Aster)間有模糊界線,部落格採用 台灣植物誌及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的做法,都列在 紫菀屬(ASTER)中。

雞兒腸 台北 南港.jpg
台北 南港

特徵:多年生草本,具走莖;莖直立,植株高30~70cm,多分枝,莖上部具毛。葉,兩面或上表面疏被毛或近無毛,邊緣及脈多少有短毛,基部葉花期枯萎。中部葉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葉緣鋸齒狀或不明顯鋸齒;先端尖銳或鈍,基部漸狹或形成柄。上部葉較小,全緣,無柄。

頭花頂生,直徑2.5~3cm,整株的頭花排列成疏繖房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具緣毛;外層較短,倒披針形,內層闊披針形,邊緣膜質。小花兩型,舌狀(邊)花單層,長約1cm,藍紫至淺粉紅色,15~20枚;管狀(心)花多數,黃色,長1.5mm。瘦果倒卵形,疏被毛;冠毛極短,易落不明顯。

雞兒腸 陽明山國家公園 馬槽.jpg
陽明山國家公園 馬槽

分布:原生種,見於500m以下開闊地,潮濕環境較易見到。中國、日本也有 雞兒腸(馬蘭)近似種,花極為相似,但葉子有些差異;另外,由於花朵極為漂亮,應該有許多園藝栽培品種;許多風景區馬路邊、花圃裡的 馬蘭似乎屬於這一類。

雞兒腸 桃園 蘆竹.jpg
桃園 蘆竹

其實本種野菊花大多數人稱她 馬蘭,我用 雞兒腸這個名稱,是依照 臺灣維管束簡誌內容,好端端“馬蘭”這麼好聽的名字,簡誌為什麼不用,而使用“雞兒腸”這麼彆扭的字眼?原來 古書上就稱呼它 雞兒腸。在我購買《野菜博錄》 民國版這套書時就曾注意到內容有 雞兒腸、鵝兒腸等野草,都是生長在田邊的野草;許多野草都稱 雞兒腸,原本這些怪異“俗名”原不以為意。某日才注意到 馬蘭也稱 雞兒腸,而 野菜博錄中的 雞兒腸描述分明就是指 馬蘭。若以學名法同物異名時採用最早名稱的法則,雞兒腸顯然較早出現,且仍在使用,也難怪 簡誌會將 馬蘭稱為“雞兒腸”這個名字了。

園藝種 馬蘭?.jpg
園藝種 馬蘭?台北 汐止

紫菀屬(ASTER)通稱 馬蘭,台灣原生種類中以“花色”大致可區分兩類:出現在低海拔地區如 狗娃花、雞兒腸等頭花較大,邊花(舌狀花)藍到紫色,心花黃色;分布在中高海拔(部分出現在低海拔)的各種 山白蘭,頭花較小,邊花(舌狀花)白色。我喜歡者為前一類,花期會驅使我刻意去尋找。雞兒腸亦是 我喜歡的 紫菀之一,她雖非稀有植物,但也不多見,偶爾見到卻常是在花圃內。花圃中的 馬蘭通常葉呈 披針狀,全緣,稀有鋸齒;感覺像是園藝品種而非 雞兒腸,這點我實在無法分辨,或許要查種子或更細微的鑑定才能區別吧。

雞兒腸 ( 馬蘭 ).jpg
野菜博錄中 雞兒腸的圖似乎繪的有些四不像,看過兩個版本都一樣無法與 馬蘭聯想,但文字說明明顯就是指 馬蘭;尤其『葉似薄荷』這句,感覺與 台灣原生種 雞兒腸頗為相似。泛雞兒腸在 中國、日本皆有分布,近似種頗多,外型不易區分;或許 大陸上某種 馬蘭的葉子是圖中的樣子吧,至於花朵就不予置評了。野菜博錄中另介紹一種「六月菊」,繪圖與描述更接近 馬蘭,或許它才是指 馬蘭吧。

我心目中 菊科的代表性植物 是 蒲公英與 紫菀(馬蘭),這裡的 紫菀(馬蘭)指的是上述低海拔種類,包括 狗娃花、台灣狗娃花、雞兒腸...等等數種;都是有著紫色邊花、黃色心花的美麗野菊花。台灣 紫菀屬(ASTER)野菊多達10幾種,除 掃帚菊、澤掃馬蘭兩種為歸化種外,餘皆為原生種,而且絕大多數為特有種;這些原生種類頭花約1~4cm,算是相當顯眼、漂亮的野花,本屬為 菊科中非常漂亮的一屬。其中不乏 臺灣紺菊(卵葉紫菀;A. ovalifolius)、島田氏雞兒腸(A. shimadai)、 桃園馬蘭(A. taoyuenensis)...等皆被列為稀有及瀕危植物,為 台灣珍貴的野生植物資源。

目前在 桃園縣各埤塘周邊偶爾能見到野生 雞兒腸,至於其他地方,如某些校園草地上、圍牆邊以及一些山區步道旁稀稀疏疏出現的 雞兒腸,我無法判斷是人為因素讓她出現或是原本就長在那兒。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