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r ageratoides Turcz. 山白蘭 [菊科]
Aster trinervius Roxb. ex D. Don var. scandens Hayata
Aster ageratoides Turcz. var. scandens (Hayata) Makino & Nemoto
Aster leiophyllus Franch. & Sav. var. oligocephalus Nakai ex Hara
Aster leiophyllus Franch. & Sav.
別稱:白花馬蘭、三脈紫菀(中國)
特徵:多年生大型草本,偶呈半灌木狀,莖高40~100cm;具長走莖,斜生或直立,道路邊坡大型植株常呈下垂狀。莖具縱向細溝,被柔毛或粗毛,下部較不明顯或無。基生葉開花時枯萎。下部葉寬卵形,鋸齒緣,先端漸尖,基部收缩成柄。中部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3~10cm;鋸齒緣,先端漸尖,葉基下延成楔形;離基三出脈,兩面疏被剛伏毛,觸感粗糙。上部葉較小,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全緣或淺齒,兩面被粗毛。
頭花多數,呈繖房狀花序,頭花花梗長度0.5~3cm。總苞倒圓錐狀、鐘狀或半球狀,長可3~7mm;苞片3層,外層卵圓形,最短,約1mm;裡層線狀長圓形,長約4mm,排列成不明顯覆瓦狀;具緣毛,表面被毛或無毛。頭花徑約1.5~2.0cm左右;舌狀花白色,長5~10mm或更長,單層;筒(管)狀花黃色,長5.5mm。瘦果倒卵狀長圓形,長2~2.5mm;喙不明顯;冠毛灰白色至褐色,長3~4mm。
分布:喜馬拉雅、西藏、緬甸(克欽),西伯利亞、中國、韓國、日本、台灣。台灣分布於海拔1,000~2,500公尺山區;主要出現在北、中部,開花時間以秋、冬季為主。
山白蘭(Aster ageratoides)與台灣馬蘭(Aster taiwanensis)外觀相似,同樣為中海拔山區常見的 泛山白蘭(Ser. Ageratoides),但分布範圍及族群數量遠不及 台灣馬蘭,僅在部分山區占優勢。
兩種外觀上主要差別在前者葉子多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後者以長橢形至披針形居多。但 泛山白蘭(Ser. Ageratoides)同種間葉形變化大,同一株個體下部葉、上部葉差別也大,還是需觀察其他細部特徵較妥當,可參考 台灣馬蘭(A. taiwanensis)內容。
泛山白蘭分布範圍廣,環境歧異度高,外觀變異大,究竟區分為多少個變種或型,看法分歧。將泛山白蘭縮小到的 山白蘭(A. ageratoides)近緣種,仍包括 A. ageratoides、A. lasiocladus、A. leiophyllus、A. trinervius、...等等多種。它們之間的纏綿糾葛,有全併為一種,區分亞種、變種,或區分數個種的說法,這需專業人士來釐清,這裡僅依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說法,分為 山白蘭(A. ageratoides)及 絨山白蘭(A. lasiocladus)兩種。
山白蘭(A. ageratoides)及 絨山白蘭(A. lasiocladus)外觀非常的相似,許多看法依就將兩者維持在變種(Varietas)或型(Form)的關係。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檢索表以葉下表面是否具腺毛來分辨兩種,內容描述『差別在於本種莖及葉密被毛,...下表面被腺毛及柔毛,觸感綿滑。』,似乎要有些“智慧”才能區分它們。
山白蘭(A. ageratoides)外觀變異大,如何與 絨山白蘭(A. lasiocladus)界訂?同區域中有些個體莖、葉僅微微被毛,有些則密被毛;葉背是否有無柄腺毛,這太傷眼睛了,被毛疏或密,觸摸的質感,標準因人而易;總不能『這群毛比較少,是山白蘭,這一群毛很密,是絨山白蘭。』吧。兩者究竟是種(species)、變種(varietas)或型(form)都還有爭議,難保不會出現雜交群體吧。
每每整裡 山白蘭(A. ageratoides)照片,總是在倒底是誰間打轉,目前的做法,有疑慮的全數歸為 山白蘭(A. ageratoides)。至於 絨山白蘭(A. lasiocladus),在看多了前者的情況下,一株密被灰白色茸毛的野菊,外觀看起是有很大的不同,不會拿捏不定。上面的比較圖,特別選個被毛多又密的 山白蘭(A. ageratoides)與 絨山白蘭(A. lasiocladus)比較,裁的很大,可清楚的比較,被毛程度還是有差別吧。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