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unculus formosa-montanus Ohwi 蓬萊毛茛 [毛茛科]
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var. yakushimensis Makino
Ranunculus matsudai Hayata ex Masam.
別稱:南湖毛茛、台灣毛茛、松田氏毛茛、疏花毛茛
特徵:多年生草本,被短柔毛,具地下莖;植物體近平展或直立,高10~20cm,纖細。葉,單葉,基生葉與莖生葉同形,長寬約 3cm,三角狀圓形;3深裂幾達基部,裂片倒卵形;每裂片再3~5中裂或略深裂,1~2鋸齒緣;上表面疏被毛,下表面被毛。
花單生或呈聚繖花序,疏散,花梗長;花鮮黃色,徑達1.2cm以上;萼瓣5,長0.4~0.5cm,卵形,邊緣膜質,先端鈍。花瓣5,長0.5~0.8cm,倒卵狀形,先端鈍形;雄蕊多數,心皮光滑無毛,花托光滑無毛。蒴果闊倒卵形,扁平,排列成球形;花柱宿存,頂端外曲。
分布:特有種。分布於 台灣高海拔山區,喜出現在開闊地或向陽坡。花期一般在春、秋兩季,以3~5月及7~9月較易見到花。
台灣高山上花較大型的 毛茛(RANUNCULUS)有 蓬萊毛茛(R. formosa-montanus)、高山毛茛(R. junipericola)、南湖毛茛(R. nankotaizanus)和 森氏毛茛(R. morii)等幾種,行走高山遇到 毛茛(RANUNCULUS)當下不是很好判斷。葉僅一形,就是基生葉與莖生葉近似,聚合果球形的是 蓬萊毛茛(R. formosa-montanus)。
高山毛茛(R. junipericola)及 南湖毛茛(R. nankotaizanus)的葉都是兩形,前者基生葉與莖生葉差異明顯,後者則莖下部葉與基生葉相近,莖上部葉稍有差異,兩者之聚合果皆呈橢圓狀。兩型葉之不同,與聚合果型狀不同,可與 蓬萊毛茛(R. formosa-montanus)區別。至於 森氏毛茛(R. morii)葉雖單型,但為二回三出複葉或二回羽狀裂葉,差異明顯,區別容易。
在 毛茛(R. japonicus)內容中提到「另一類花徑達1cm以上甚至接近2.0cm,花瓣多為倒卵狀圓形,想像一下花大,花瓣圓圓的,自然是較美觀,多分布在中、高海拔。」,指的就是如 蓬萊毛茛(R. formosa-montanus)這類植株小,相對花較大的種類。這些中、高海拔的美麗 毛茛(RANUNCULUS),除了 蓬萊毛茛(R. formosa-montanus)在 合歡山區可以很容易親近外,其他都不容易見到,只能遇一種算一種了。
毛茛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毛茛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三卷 鐘詩文等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