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隆 八堵隧道北口
八堵隧道北口

在「城鄉雜記---338.蓬萊第一洞」介紹了 縱貫線南下第一座隧道「基隆隧道」,再往南約700公尺,就是第二座隧道「八堵隧道」。八堵隧道穿越 獅球嶺與 紅淡山的連稜,連稜西側稱 竹仔嶺,東側稱 魴頂。稜線北面有 石硬港流向基隆港入海,南面各溪流則屬於 基隆河流域;稜線不僅是自然環境的分野,昔日亦是 漳、泉先民分界線,有「尪公無過嶺」說法。

臺灣堡圖 獅球嶺、石硬港
複製自 中研院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日治兩萬分一台灣堡圖(明治版)

上圖,清末、日治初年 堡里時期,連稜北側 獅球嶺庄、石硬港庄等屬 基隆堡,是 漳州人地界,在 大正9年(1920年)台灣行政區域大調整時劃歸 基隆郡 基隆街管轄,大正13年(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 基隆市。光復後 基隆成為省轄市,獅球嶺、石硬港屬於 仁愛區。連稜南側 港口庄(部分範圍)、八堵庄等是 石碇堡範圍,為 泉州 安溪人聚落,大正9年(1920年)以後成為 基隆郡 七堵庄的大字。光復後行政區域幾經調整,民國36年(1947年)擴大省轄 基隆市範圍,合併 七堵鄉成為 七堵區,38年(1949年)將原 港口、八堵、碇內、暖暖範圍另成立 暖暖區。

臺灣地區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經建第三版
複製自 中研院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臺灣地區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經建第三版,地圖每一方格代表實際距離一公里。

簡單介紹隧道南北兩端行政區域,回頭繼續看 八堵隧道。民國60年(1971年)省政府研議縱貫線路幅標準,計畫全線擴寬為四線道,開始逐步分段擴寬。日治時期開設的 八堵隧道不敷使用,於西側另開南向隧道,於 民國78年(1989年)9月通車。先來看看隧道北口的小景點,在隧道口靠近 市立殯儀館入口車道處有一座「集善祠」[圖1],據記載是收集 二戰時被炸毀墳塚散落的骨骸而立祠,祠內立碑中央寫「基隆南榮公墓集善塚」,兩旁「中華民國甲辰年夏月立碑」及 「桃園大溪鎮老嫗蕭汀金敬獻」,是 民國64年立碑,祠旁另立小祠供俸 地藏王菩薩。

339.八堵隧道

隧道口附近有因1897年 竹子嶺隧道開通而聲名大噪的 魴頂瀑布,曾經以「魴頂飛瀑」列 基隆八景。瀑布是 石硬港(南榮河)上游,有兩道流水,日治時期也稱「瀧川瀑布」,約在 大正15年(1926年)以後,因縱貫公路擴寬而被馬路、橋梁遮蔽,民國78年台5線再擴寬,瀑布應該消失了,今隧道口擋水牆內有細小流水[圖2]、集善祠與殯儀館間道路空隙有較大流水[圖3],是今日能找到的魴頂瀑布上游的流水,公路下方如何就不知道了。再往 基隆方向,西側下方可見到鐵路的 竹子嶺隧道[圖4],這是第三代隧道,長度是555.6公尺,北口寫「獅球新開」,南口提「豁然開朗」。

城鄉雜記---339.八堵隧道

接著來看 八堵隧道本身,隧道較 基隆隧道長許多,但不及200公尺。由 基隆往 八堵方向,右邊較大的是 民國78年新開的隧道,作為台5線南下雙線道;左邊黑灰較小的是 大正8~10年(1919~1921年)開闢的舊隧道,因為兩側還有人行道,路幅較窄只有單車道。照片可以看到南向隧道上方有大面積的峭壁,那是2019年12月21日大坍方後噴漿的峭壁。台5公路從 台北市區中山南北路、忠孝東西路十字路口起,就是 監察院、行政院前的「台灣公路(省道)原點」起,到 八堵隧道是26K[圖5],終點的 基隆以前是29K,現在里程碑不知立在哪裡,公里數應該有變動。

339.八堵隧道

隧道北口題字「北門鎖鑰」[圖6],落款已被刮除,南口題字「瑞氣滿洞」[圖7],落款一樣被遮蔽。八堵隧道的南、北口題字究竟何人所寫,寫於何年代,手邊沒資料,網路也沒查到;八堵隧道的建造工法、外觀與 基隆隧道一致,應該都是同一時期完工,兩端隧道口側邊嵌有「八堵隧道」[圖8]名稱。八堵隧道北口緊鄰 基隆市立殯儀館、火葬場、南榮公墓,旁邊又有陰廟「集善祠」、禮儀會館,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其他,感覺氣氛比較緊張。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