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 頸喙亞目 蟬科 蟬亞科 小蟬族
Tanna viridis Kato 小暮蟬
別稱:小蜩
特徵:中小型蟬,體長(不含翅) 雄:29~33mm、雌:20~22mm,體型及體色變異大。頭部窄於中胸背板基部,綠色,複眼暗綠色;單眼紅色,單眼區域黑色。雄蟲明顯較雌蟲為大,腹部長,綠褐色至紅褐色,略透明中空狀,第3節腹板兩側瘤狀突起稍小,第4節腹板兩側缺瘤狀突起,第8節腹板缺白粉。雌蟲腹部短於頭胸部,淡黃色,第8節腹板缺白粉。翅透明, 前翅前緣脈暗褐色,餘黑色、綠色相間,節結白色;部分節結、脈具煙褐色斑紋。
分布:特有種,本種廣泛分布於本島低海拔至2,500公尺山區,通常以海拔1,000公尺左右或以上較為常見,未分布於 大屯火山群及 基隆火山群。在許多山區族群數量龐大,常與其他暮蟬(TANNA)混棲。本種喜於黎明及黃昏鳴叫,陰天或下小雨亦會鳴叫。成蟲主要出現在4~10月,棲息於樹幹或較粗枝椏間,樹幹低處也常見到,柳杉林內易見。
台灣已發表的8種暮蟬(TANNA)中,小暮蟬(T. viridis)體型稍小一所以稱之,體長的範圍與其他 暮蟬差別不大,加上體型變異又大,許多個體在野外並不容易判斷。本種在中海拔地區族群數量龐大,與各種 暮蟬混棲,在中海拔山區拍到 暮蟬,第一個就懷疑是牠。主要區別 小暮蟬(T. viridis)最容易的方法是聽音辨蟲,其鳴聲是急促的「咯、咯、咯、...」聲,與其他 暮蟬淒美的聲音差異很大。
拉拉山、太平山、武陵農場、大雪山、溪頭...等等森林遊樂區都很容易聽到 小暮蟬(T. viridis)「咯、咯、咯、...」的鳴聲,僅初始鳴聲有 暮蟬(TANNA)清脆聲響,接著即是「咯、咯、咯、...」吵雜聲。本種很常在 柳杉林出現,棲息於樹幹或枝幹上,有時停棲位置不高,並不敏感,尋音找蟲不難,算是容易觀察的種類。
蟬相關種類請點選:半翅目 頸喙亞目
參考資料:台灣賞蟬圖鑑 陳振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