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icus variegata Bl. var. garciae (Elmer) Corner 幹花榕  [桑科]

Ficus konishii Hayata

Ficus glochidiifolia Hayata

Ficus garciae Elmer

Ficus variegata var. variegata Blume

別稱:小西氏榕、宜蘭天仙果、

幹花榕 太魯閣國家公園 砂卡礑步道.jpg
太魯閣國家公園 砂卡礑步道

特徵:雌雄異株,大喬木,一般高7~10m,可超過20m;樹幹灰褐色,樹皮平滑,小枝綠色,微被揉毛;樹幹通直或曲折,大樹基部形成板根。葉互生,厚紙質至革質,卵狀橢圓形、卵形至寬卵形,長10~20 cm;先端銳尖或具短尾,基部鈍,表面平滑或略粗糙;葉全緣、波狀狀或具疏鋸齒,近3出脈,側脈7~14對。葉柄長4~8cm,光滑或近無毛,具淺溝紋。

隱花果(榕果)著生在主幹及枝條上,著生基部會形成瘤狀突起,並殘留短枝;榕果扁球形,寬2.5~3.5cm,頂生苞片臍狀突起,基生苞片3,早落,具環狀痕;具長柄,長2~4cm;榕果成熟時红色,具綠色條紋及斑點。隱花果看似果實,其實是花軸膨大成花托,將花包藏於內,稱為「隱頭花序」;雌雄異株,隱花果雌株為雌花、蟲癭花,雄株榕果較小,內為雄花、蟲癭花。

幹花榕 新北 石碇 溪邊寮.jpg
新北 石碇 溪邊寮

分布Ficus variegata依隱花果果梗長度,葉子形狀、葉脈,分為幾個變種,原(承)名變種 雜色榕(F. variegata var. variegata)分布於 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以及 大洋洲;另一變種 青果榕(F. variegata var. chlorocarpa)分布於 雲南、廣東、廣西、海南島、越南和 泰國;幹花榕(F. variegata var. garciae)則分布於 琉球、台灣、菲律賓、蘇拉威西。本變種 台灣分布於低海拔山區以及 蘭嶼,多出現於溪谷兩側邊坡,喜潮濕環境,數量稍零星。花果期一般在夏季。

幹花榕 太魯閣國家公園 砂卡礑步道(2).jpg
太魯閣國家公園 砂卡礑步道

隱花果著生於樹幹或二年生以上枝條的 榕屬(FICUS)喬木,台灣原生有4~5種,大葉雀榕(F. caulocarpa)、雀榕(F. superba var. japonica)、水同木(F. fistulosa)等等皆是,其中榕果會大量聚集在主幹上的就 幹花榕(F. variegata var. garciae)和 水同木(F. fistulosa),其他多以枝條為主。兩種榕果數量都極豐富,可見整棵樹主幹長滿榕果;幹花榕(F. variegata var. garciae)榕果有長柄,不像 水同木(F. fistulosa)擠成一坨,另外 幹花榕樹幹灰白色,感覺整棵樹較“清爽”,稍注意不難分辨。

幹花榕 新北 石碇 溪邊寮(1).jpg
新北 石碇 溪邊寮

幹花榕(F. variegata var. garciae)的外觀與 台灣產其他 榕屬(FICUS)喬木稍不同,樹幹不論彎曲或通直,看起來就是比其他 榕屬(FICUS)喬木高大。葉子葉緣常有疏鋸齒,與其他 榕屬(FICUS)喬木葉子大多為全緣也不太一樣。總之,整體的感覺較不一樣,若非見到滿樹的隱花果,還不易判斷它是 榕屬(FICUS)成員;本種也較少在森林中見到它,大多生長在大型溪谷邊側,尤其可聽到溪水奔流的溪谷。

幹花榕 太魯閣國家公園 砂卡礑步道(1).jpg
太魯閣國家公園 砂卡礑步道

幹花榕(F. variegata var. garciae)別稱 小西氏榕(F. konishii),原因是 早田文藏將一份1907年在 宜蘭採集的標本,以其老師 小西成章的姓氏,於1911年發表為新種樹木,本種因此有 小西氏榕稱呼。幹花榕(F. variegata var. garciae)成熟的隱花果的果徑可達3cm以上,在 台灣產喬木型 榕屬(FICUS)植物中算是最大的,頂多也只有兩種稱 大冇榕的 水同木(F. fistulosa)和 稜果榕(F. septica)2.5cm的榕果勉強可比。個人目前仍未見過接近3cm大的熟果,待拍到照片後再補上。

桑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桑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