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山遠眺北海岸.jpg
陽明山國家公園 頂山遠眺北海岸

吹東北風的季節又到了,只要一來北台灣就陰雨綿綿,週期通常約一週來一次。萬一第一波遇上週休,可能連著幾週都是假日報到,即使沒下雨,雲層壓的低低,不宜往山區走。山林變裝也是在此時,山毛櫸、尖葉(楓)槭、櫸樹、...等等變黃,青楓、台灣紅榨槭、楓香、...等等轉紅。“東北風”+“紅葉”想到什麼,想到一首歌,就是『西風的話』。

 

西風的話  詞:廖輔叔   曲:黃自

去年我回來,你們剛穿新棉袍。

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

你們可記得,池裏荷花變蓮蓬。

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

 

這是一首好美好美的歌,旋律動人、詞境優美。描述 中國的秋天,嚴格說起來,“西風”在許多地方應該說是西北風。這一道風起自 蒙古高原,依順時針方向,在 華北、韓國是西北風或西風,至 華中、日本成為北風,來到 華南、台灣就是東北風。它的到來表示進入秋、冬季節,溫度下降,落葉樹葉子變色,氣溫變化明顯。『西風的話』這首歌,短短幾行文字,囊括了這一道風的各種影響。

作詞 廖輔叔先生,廣東 惠州人,因為在1958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在 台灣幾乎是消失的人;書本裡『西風的話』這首歌,只見得到作曲 黃自先生的名字,不曾出現作詞的 廖輔叔。黃自,上海(江蘇 川沙)人,是一位響叮噹的人物,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至 歐美學習 西洋音樂後歸國,『花非花』、『西風的話』、『踏雪尋梅』都是其膾炙人口的歌曲;台灣在世界性場合使用的『國旗歌』,也是 黃自的作品,918事變以後,眼見 日本一步步壓迫自己的國家,於是創造出許多愛國歌曲。

我常將 黃自與 岡野貞一聯想在一起,兩位分別是 中、日兩國近代音樂代表大師,他們都不是最早使用西洋音樂的作曲家,但分別留下 中、日近代(西洋音樂)歌曲的代表之作。兩人都曾經篇寫中、小學音樂教材,引導兩國當時的音樂教育。黃自的『花非花』、『西風的話』、『踏雪尋梅』、...,岡野貞一的『故郷』、『春が来た』、『朧月夜』、『春の小川』、『紅葉』、...都是家喻戶曉的歌曲。這些歌曲在今日仍會出現兩國電視音樂節目上,旋律、歌詞深植在人們心目中,影響非常地深遠,走在 台灣的街頭巷尾,不經意也可能聽到以上的旋律。

黃自(1904~1938年)與 岡野貞一(1878~1941年)不能算是同時期的人物,黃自出生時 岡野已經在音樂學校任教。但 中國西洋音樂發展晚 日本一、二十年,兩人都處於國內音樂西化萌芽及起飛階段;因此將兩人聯想一起,其實還是可以的,都是主要的 西洋音樂教育化、普及化的推手。岡野貞一在 太平戰爭爆發後幾日病逝,時間是1941年12月29日,年紀小26歲的 黃自呢,他在之前的兩年多1938年5月9日即逝世。多麼地誇張,34歲英年早逝,中國痛失一流的音樂人才。

如果 黃自不因 傷寒而病逝,對 中國近代音樂的影響勢必更大,他與另一位 音樂大師 李叔同一樣,推動 西洋音樂,卻又珍惜傳統,李叔同將 美國民謠譜曲的『送別』,黃自創作的『花非花』都是 中國味十足的 西洋音樂,普遍讓國人接受,常成為合唱比賽指定歌曲。有時候會有一個疑問,倘若 黃自未病逝,38年(1949年)會跟著 國民黨來 台灣嗎?若留在 中國,共產黨對他會如何整肅?不論是哪個選項,歷史上都會記上一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