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198.淡水 紅毛城」,繼續來看 紅毛城園區內另一棟主要建築物「前清英國領事官邸」。這是一棟紅磚二層洋樓,是 英國在繼 打狗、安平後在 台灣建造的第三座領事官邸,也是最後一座領事官邸。咸豐8年(1858)簽署「天津條約」,洋人可以在 中國16座港滬劃定居留地建造房舍,台灣有 台灣(安平)、淡水、打狗等口岸,英國人在這幾處都興建了領事館及相關人員官舍。
英國在世界各地所建的領事館或官邸,形式大多採用殖民樣式,即溶入當地風情的 英國鄉村式建築物。在 中國及 東南亞所建造的領事官邸,外觀都大同小異,建築臺高台基,以紅磚為主利用不同砌法拼湊出飾帶,有強烈的 英國風味,又融入當地建築元素。由於造型優美、外觀典雅,各地保存下來的領事官邸皆成為當地的經典建築物,其中 淡水 前清英國領事館堪稱保存最完整、外觀變動最少的一座。
淡水英國領事館是利用接管的 紅毛城主堡建築,並於東側興建領事官邸。官邸初建於 同治9年(1870年),為抬高台基的單層建築,光緒17年(1891)增建二樓。這是一棟由 英國人設計,中國工匠施工,建材大多自 廈門運送過來。中國紅磚 、閩南紅瓦、拱圈、迴廊,是典型英國「殖民地樣式建築」[圖1]。外牆上可見磚刻「VR1891」[圖2],“VR”代表 Victoria女王,“1891”即建造年代。迴廊使用綠釉花瓶欄杆[圖3],中西合璧做法,常見於19世紀之洋樓。一樓下方台基部分設通氣孔,採用錢紋石雕[圖4],是 中國工匠常見手法。
明治32年(1899年) 英國人再擴建兩側,成為今貌。整棟建築為二層紅磚造建築,四周皆設拱廊,平面略呈T字形。一樓迴廊使用弧拱,二樓使用半圓拱,增加迴廊採光;增建單層樓部分採半圓拱,未設置綠釉花瓶欄杆,建築手法相當靈活。迴廊的磚柱有大小之分,角落及邊側採用大柱,中央用小柱,正面入口處則使用雙柱,穩定感十足,也富有美感。
內部[圖5]有客廳、書房、餐廳、主臥房以及 管家、僕役的房間,設置兩層式樓梯、旋轉式樓梯、壁爐等 英國房舍常見設施,管理單位將部分空間模擬自當時的家居情境,模擬19世紀 洋人居家生活。二樓地板使用19世紀最先進的防火構造工字樑及浪形鐵板拱[圖8],為 台灣現存唯一例子。既然館方特別介紹一樓的拼貼磁磚[圖6],也將它擺在圖組中。參觀 前清英國領事館別忘了建築物右側(面對)的兩座租借石碑[圖7],這個即劃定租借區的立石,「VR」碑為官方所立,小顆的是 洋行界碑。
喜歡生物的人寫 英國領事館一定要介紹這位創建人,郇和(Robert Swinhoe;1836~1877年),此人堪稱 台灣自然研究開拓時期的開山祖師。清代官方文獻記載他的正式名字是 郇和,曾駐 中國各地領事館,17歲(咸豐4年;1854年)至 香港擔任臨時通譯,從此與 中國的生物結下不解之緣,同治4年(1865年)擢升 英國駐台領事。這個人便是 動、植物界赫赫有名的 斯文豪,另外 施恩峰也是指他;傳記、文學上有一位探險家 史溫侯,也是指同一個人,足跡踏遍 中國東南部各省,還登了 玉山。
此人幾次來台,尤其駐 台灣期間,足跡遍及各地及 澎湖,在 台灣發表的動物名錄,鳥類200種、近40種哺乳類、貝類200多種、昆蟲400多種,應該說無人出其左右;另外他發表的植物有246種,其中包括11種新種植物。台灣以 Swinhoe為種小名的動物種類有,台灣水鹿、藍腹鷴、斯文豪氏遊蛇、斯文豪氏攀蜥、斯文豪氏蝸牛、斯文豪氏赤蛙、斯氏紫斑蝶、斯文豪氏天牛、...等等10幾種,植物方面有 斯氏懸鉤子、旋莢木、山豬枷、台灣清風藤等4種。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新北觀光旅遊網
新北市立博物館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李乾朗
內部陳列資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