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lia miranda (H. Lév.) H. Hara 小杜若 [鴨跖草科]
Pollia minor Honda
Pollia japonica Thunb. var. minor (Honda) Hayata ex Masam
Pollia omeiensis Hong
別稱:川杜若、竹葉蘭
特徵:多年生草本,莖直立,纖細,高20~60cm;疏被細毛。葉鞘長1~5cm,被疏或密細毛;葉,橢圓形、卵狀橢圓形、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5~15cm;上表面光滑或疏被細毛,下表面被伏毛或無毛;葉柄短或近無柄。花,單一圓錐花序,花序總梗長可過2~5cm,被細毛;具2或數個互生聚繖花序,長1~3.5cm,著花數枚。花白色,部分具粉紅色斑點,花瓣倒卵圓形,可孕雄蕊6枚,花葯黃色。果實近球狀,徑約0.5cm,成熟時轉藍黑色。
分布:中國、日本、琉球、台灣。台灣分布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山區,以低海拔闊葉林下潮濕處,適當的環境會成群出現,感覺上數量較 杜若(P. japonica)多。花期大多在6~8月。
小杜若(P. miranda)與 杜若(P. japonica)在野外出現的頻率相當,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都算是常見野花。前者常數株到數十株成群出現,後者則單一或3~5株零星出現,由植物體大小判斷,不難區別兩種。
杜若感覺上就是很古老的名稱,這類優雅的植物名稱多見於 詩經,而 杜若這個名稱出自 楚辭 卷第二 九歌的《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都說明了 杜若具有香氣。古書中 杜若也稱 杜蘅,山海經內更有行馬時可採 杜若帶在身上,人、馬皆身輕體健的說法。
古書對 杜若的描述似乎都強調“香”,山區裡不難見到 小杜若(P. miranda)或 杜若(P. japonica),一直沒注意這種小草是否具有香氣,有些說法指古書上的 杜若是 馬兜鈴科的 細辛(ASARUM),與現在所稱的 杜若是不同植物。不管它是不是一樣,以後登山、健行時遇上,仔細看看它是不是香氣宜人;不過野外常見這種 杜若植株常被蟲啃得七零八落,拍照時還得挑較完整的,要小心別摸到那些軟軟的蟲子。
鴨跖草科相關種類請點選:鴨跖草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三卷 鐘詩文等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