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蛉目 不均翅亞目 春蜓科
Gomphidia kruegeri fukienensis Chao 異紋春蜓
別稱:并纹小叶春蜓 福建亚种(中國)
特徵:大型蜻蜓,體長79~85mm,後翅長43~46mm。雄蟲複眼綠色至暗綠色。合胸黑色,兩側具粗、細排列多條黃斑,部分個體細斑不明顯或僅為點狀。合胸正面上方左右各一細小黃斑,部分個體與中央“八”字黃斑相連,此一“八”字型黃斑,不與底部橫向黃斑相連,形成兩個開口不同的“八”字黃斑。合胸脊、頂部共4枚小黃斑;翅透明,翅痣黑色。
腹部黑色,1~3腹節兩側具黃斑,1~7腹節前緣背側有1黃斑,第7節的黃斑最大,接近但不及體節一半長度,第7~9腹節背側具脊狀隆起。第8節前緣背側或側面具黃斑,依個體有間斷呈小側斑或消失;肛附(攫握)器黑色,上肛附(攫握)器細長。雌蟲外觀、體色同雄蟲,腹部黃斑較雄蟲大,第1~2腹節膨大,腹側黃斑大而明顯。
分布:原(承)名亞種 G. kruegeri kruegeri 分布於 中國、越南、寮國、泰國,因合胸側黃色斑紋差異而區分出 福建亞種。G. kruegeri fukienensis 福建亞種分布於 福建、台灣。台灣主要分布於西半部海拔800公尺以下水域,多出現於溪流之急湍段,常停棲於岸旁突出枝椏上或水中之大石上。成蟲出現期主要在6~7月,族群數量不多。
台灣目前已發表 小葉春蜓屬(GOMPHIDIA)蜻蜓有兩種,即 異紋春蜓(G. kruegeri fukienensis)與 聯紋春蜓(G. confluens),兩種外表相近,但喜好環境有所不同,野外應該很難見到混棲情況。前者偏好出現於溪流中,雌蟲將卵排出腹部末端,於湍流處產卵,後者則多出現在池塘、湖泊或溪流之緩流段,可見停棲於岸邊植物之上。
異紋春蜓(G. kruegeri fukienensis)為 台灣產 春蜓科(GOMPHIDAE)最大型的種類,在 基隆河中游各支流山區段有穩定的族群,野溪潺潺流水,牠們就停棲在溪流旁石壁長出的灌木枝椏上,同一段溪流中可能有數隻雄蟲巡弋搶地盤。如此環境難保緩流段會有 聯紋春蜓(G. confluens)出現,同一條溪可能兩者都能遇上,還是得試著分辨兩者不同處吧。
兩種正面的比較,前者合胸正面中央“八”字型黃斑與底部橫向黃斑不相連,後者“八”字型黃斑與底部橫向黃斑連成「魚鉤」狀,注意正面黃色斑紋是八字形或魚鉤狀可區別兩種。若是由側面比較可參考上圖,前者腹部第7腹節大黃斑較小,部分個體第8腹節有細長黃斑,但第9、10腹節缺黃斑,尾毛前端有淺色帶:後者第7腹節大黃斑較大,8~10腹節仍可見到黃斑,第10節黃斑明顯,可依此分辨兩種。
ps:正面比較圖,請點選 聯紋春蜓(G. confluens)所貼的圖觀看。
蜻蜓相關種類請點選:蜻蛉目 不均翅亞目
參考資料:台灣的蜻蛉 汪(良仲)澤宏
臺灣120種蜻蜓圖鑑 曹美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