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casia odora (Lodd.) Spach. 姑婆芋 [天南星科]
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 & Endl.
別稱:海芋、山芋、山芋仔、假芋仔、廣東萬年青、細葉姑婆芋、...。
特徵: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體高可達1.5m以上,具匍匐根莖,有直立莖;莖肉質,粗壯,圓柱形,亞木質化,具環形葉痕。葉廣卵形,長60~100cm,寬20~45cm;先端鈍,有短尖,基部盾狀心形,全緣或呈波浪狀;側脈9~12對,葉柄綠色,長可超過1.5m,略包莖,葉鞘基部易積水。
肉穗花序,佛焰苞長橢圓狀披針形,綠色。花單性,具香氣;雄花在花序上部,黃色,即通常所見之花序;中下部有中性(不孕)花,在佛焰苞閉合處;雌花在最下半,長2~4cm,白色,密生,柱頭頭狀,包覆於佛焰苞。漿果球狀,密生,長0.8~1.0cm,橙紅色至紅色,具光澤。
分布:印度、阿薩姆、孟加拉、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中國、台灣、菲律賓、馬來半島、婆羅洲、印尼諸島到 澳大利亞。台灣生於低至中海拔闊葉森林,喜半遮陰潮濕環境,常成群出現於林緣。花期通常在春末、夏初,5~6月最易見到佛焰苞,數量多,低山區很容易見到;姑婆芋的花味道濃郁,花期佛焰苞內通常聚集果蠅之類的小飛蟲。
台灣產 海芋屬(姑婆芋屬;ALOCASIA)有3種,為 尖尾姑婆芋(台灣姑婆芋;A. cucullata)、蘭嶼姑婆芋(A. macrorrhizos)和 姑婆芋(A. odora)。前者個人只在 東北角海岸的 鼻頭角見過,植株小,葉先端漸尖非尾尖,不夠標準;蘭嶼姑婆芋(A. macrorrhizos)2023年一趟 蘭嶼行有拍到,巨大的植株讓人印象深刻;姑婆芋(A. odora)呢,全島普遍分布,在 大台北低海拔山區溪邊或潮濕處非常容易見到,應該說每一趟淺山行都會看到吧。
姑婆芋(Alocasia odora)其外觀與 山芋(Colocasia konishii)或種植逸出的 芋(C. esculenta)易混淆,誤食會引發噁心、喉痛及口腔麻痺等症狀。仔細觀察雖不難區別它們,但對少接觸野外植物的人,分辨上是有困難的。要避免誤食,最簡單方法就是野外採的東西別亂吃,但民以食為天,仍不時傳出有人誤食。最易區別方式是在它們葉子上倒水,姑婆芋水會散開,芋(Colocasia sp.)葉面上的水會呈水滴狀。
誤食 姑婆芋(Alocasia odora)時有所聞,但本種外觀與 山芋(Colocasia sp.)分辨並不困難,難道連部分“行家”都會搞錯嗎?或許他們不是將 姑婆芋(Alocasia odora)當成 芋(Colocasia konishii.),而是誤以為是 大野芋(Colocasia gigantea)或是 千年芋(Xanthosoma sagittifolium)。後二者是可作為食材的 芋,栽培逸出後偶在山野也見得到;這兩種野生植株主要出現在 南部及蘭嶼,目前還缺照片,待日後再補充。
除對誤食者會造成傷害外,姑婆芋(A. odora)是很管用的民俗植物,年幼時跟著 媽媽到菜市場,肉和魚就是用 姑婆葉包覆,再繫上稻榖繩,可拎著稻榖繩,是我最愛幫的忙。大人們都說這葉子是 姑婆葉(閩南語),我不確定是他們發音或是我聽錯,『婆』字發音同『帽』字的台語,所以年幼時都當它是『姑帽葉』。問市場攤商葉子哪裡來,原來有專人到山上去割取,一早到市場販售,既便宜又環保。至於其汁液會造成皮膚搔癢的說法,那是大量或部位問題,一般手心接觸倒是沒什感覺的,否則市場攤商不會拿來用。
姑婆芋(A. odora)的好處還多著,誤觸 咬人貓(Urtica thunbergiana)或被蜂螫、蟻咬時,以 姑婆葉搗爛汁液塗抹,可有效減輕疼痛。曾經在山區遇雨,割下大片的葉子當雨傘,擋在頭上,結果還是全身濕。個人外出拍蟲、拍花通常會記錄下大概的位置,就是順便拍下附近的里程牌、電線桿;稍微找一下低山區標示位置的照片,果然它就出現其中。
天南星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天南星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一卷 鐘詩文、許天銓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