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toria ternatea L. 蝶豆 [豆科/蝶形花亞科]
別稱:藍花豆、蘭蝴蝶、蝴蝶花豆、羊豆
特徵:多年生攀緣性草本或灌木,莖纖細,被毛。奇數羽狀複葉,葉柄長1.5~3cm,托葉線形,長2~5mm。小葉5~9枚,薄紙質,寬橢圓形,先端鈍形,長2.5~5cm;具小托葉,剛毛狀,小葉柄長1~2mm。
花腋生,單朵;花萼筒狀,萼片淺5裂,不等長。蝶形花,藍紫色、紅色或白色,長可達5.5cm。旗瓣寬倒卵形,徑可達3cm,中央具白色或淡黃色暈;基部漸狹,具爪。翼瓣與龍骨瓣小,橢圓形,均具爪。兩體雄蕊,9+1。莢果線形、扁平,長5~11cm,具長喙;種子6~10枚,黑色。
分布:可能原產於 熱帶美洲,已歸化於全球熱帶及部分亞熱帶地區,同時成為世界性熱帶栽培觀賞植物。台灣在1906年即已記錄,歸化於中、南部平野及低山區,出現在開闊地、休耕田、廢耕地以及林緣。花、果期主要在7~11月。
自然界的呈藍色或靛色的生物,有時具有夢幻般魔力,注視時眼睛會花花的,感覺好像會晃動。蝶豆(C. ternatea)就是其中之一,在野外陽光下,藍色系的 蝶豆花朵看起來似液體般晃動:如同春季山區常見的野花 阿拉伯婆婆納(Veronica persica)般閃動,不到1cm小藍花會閃動,達5cm的蝴蝶花更是魔幻般的跳動。只可惜這樣的色彩相機拍不出來,看起來就是藍色的花,沒有晃動的感覺。
這種夢幻花朵 東南亞國家拿來泡花茶,成為夢幻飲品,會有漸層的色彩,近年 台灣也跟著出現了。不過 蝶豆的豆子是不可食用的,對人類而言它有毒素,僅在醫藥上使用;花有沒有毒素我不知道,既然已在東南亞風行已久,別大量應該就沒關係吧。
蝶豆北部難見到野生族群,當成綠籬栽植倒是可見,台灣大學五棵松旁的牆上就有一大片,有靛色和白色兩色系,台北植物園草花區 豆科花圃也一直有栽植。上圖是各色系的蝶豆,左上紫色花是長在 曾文水庫邊的野生族群;右上是 台北植物園栽植的,顏色偏藍;下面兩圖則是 台大五棵松旁邊白牆拍的。
豆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豆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