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 pricei Hayata 太魯閣薔薇 [薔薇科]
Rosa taiwanensis Nakai 小金櫻
Rosa kanzanensis Masam.
Rosa pricei Hayata var. rosea (H. L. Li) L. Y. Hung
根據 2006年《台灣產薔薇屬植物之分類研究》洪鈴雅之論文,將 小金櫻(R. taiwanensis)與 太魯閣薔薇(R. pricei)兩種合併,同時將花略帶粉紅的本種分出 粉紅花小金櫻(R. pricei var. rosea)。
別稱:能高薔薇、立鷹野薔薇;英仔花、白刺仔花、單花薔薇
特徵:攀緣性灌木,莖疏生倒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7枚,常7枚,卵形至長橢圓形,長0.5~4cm,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鈍,細鋸齒緣;通常頂小葉最大,側小葉依次漸縮,有時非常明顯。托葉與葉柄合生,邊緣不規則鋸齒狀,先端離生部分披針形,上表面無毛。
花頂生,單生、成對或多數繖房花序,花徑1.8~2.5cm,花序梗及花梗被毛或被腺毛。花萼5,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萼片外有細剛毛,下表面被毛,常反折。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凹;雄蕊多數,花柱合生成蕊柱,被毛。果實卵球形至球形,徑0.6~0.7cm,成熟時紅色或深紫色。
分布:特有種。分布於中海拔山區,以1,300公尺到2,300公尺之間較為常見,海拔範圍與 山薔薇(R. sambucina)近乎重疊,台7甲線、台8線、台14甲線、...等車道兩旁即有機會見到。花期以4~6月較盛,果熟期在8~9月。
關於『小金櫻』這個名稱,中醫及民間草藥也有使用,雖一樣是 薔薇屬(ROSA)植物,但非指同一物種,這裡是依據 臺灣維管束植物將 小金櫻名稱使用在 Rosa pricei。
近年經過整合,中、高海拔山區的野薔薇大致上併為四種,計有 山薔薇(R. sambucina)、高山薔薇(R. transmorrisonensis)、太魯閣薔薇(小金櫻;R. pricei)和 玉山薔薇(R. morrisonensis)等四種。即使整併為四種,分辨起來還是很頭疼,以下是自行整理的簡易分辨。
山薔薇(R. sambucina):花大,2~3cm,數朵繖房花序;葉大,小葉常5,托葉全緣;常攀緣於樹上,枝葉懸垂而下的野薔薇。高山薔薇(R. transmorrisonensis):花1.8~2.5cm,單生、成對或3~5朵聚繖花序;葉紙質,小葉5~7枚,托葉邊緣撕裂狀,一樣是攀緣狀野薔薇。小金櫻(太魯閣薔薇;R. pricei):花2~2.5cm,單生或3~6朵聚繖花序;葉革質,小葉常7枚,頂小葉常最大,小葉常明顯漸縮,托葉邊緣不規則鋸齒緣,直立或攀緣。玉山薔薇(R. morrisonensis):花瓣4,匍匐性灌木,托葉約1/2與葉柄合生。
接著來看 小金櫻(R. taiwanensis)與 太魯閣薔薇(R. pricei)兩合併種間的差異。依據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檢索表,小葉片數常5,萼筒表面被毛是 小金櫻(R. taiwanensis );小葉片數7,萼筒外面被腺毛與毛是 太魯閣薔薇(R. pricei)。內文描述,前者疏生刺,小葉5~7,花2~9朵成頂生繖房花序;後者疏生倒刺,小葉常7,單生或3~6朵成聚繖花序,從文字上的意思看差異很小,實體一般將花數多,小葉較狹長的植株當成 小金櫻(R. taiwanensis)。
至於2006年所發表的《台灣產薔薇屬植物之分類研究》將花略帶粉紅的本種分出 粉紅花小金櫻(R. pricei var. pricei),成為 太魯閣薔薇(R. pricei var. pricei)和 粉紅花小金櫻(R. pricei var. rosea)兩變種。個人所見到花朵帶有粉紅色的本種,都是如上圖般有粉紅斑點或帶粉紅色暈的植株,在野外 小金櫻(太魯閣薔薇;R. pricei)族群中比例不低;同一植株觀察,依年度不同,全白、都帶粉紅、僅部分枝條或單一枝條有粉紅花,這不是一個穩定的特徵。粉紅花小金櫻(R. pricei var. rosea)的部分,待我遇到真正穩定帶粉紅色花朵植株時再說。
薔薇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薔薇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