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鄉雜記---127. 基隆 北白川宮紀念碑」提及 祖父、母與 北白川宮家族熟識,利用「老爸的童年回憶」單元描述原由。二次大戰前的 日本皇室,天皇家無姓氏,除 皇太子外其餘 皇子成年或成婚後會成立「宮家」,並由 天皇賜以 宮號(姓氏)。北白川宮是 明治維新後成立的「宮家」,由 伏見宮第13皇子分出,17歲薨去(親王逝世的稱呼),由第9皇子承 北白川宮,即 能久親王。這位 伏見宮第9皇子,尚為 仁孝天皇 猶子(不同姓之義(養)子),孝明天皇 御弟,也就是 明治天皇的 叔叔。
不討論大是大非的 國家、民族問題,純就一個家族層面而言,北白川宮是一個悲劇的家族。第2代 能久親王(1847~1895年) 乙未戰爭在 台灣戰死,此時第3代 成久王(1887~1923年)才8歲。明治42年(1909年)22歲的 成久王與 明治天皇第7皇女 房子內親王結婚;大正12年(1923年)旅法時車禍身亡,同車的 王妃與 堂弟[註]則重傷,此時續任的 永久王(1910~1940年)13歲。永久王於 昭和15年(1940年) 中日戰爭期間,在 內蒙古墜機身亡,第5代的 道久王當時才3歲;二戰結束,依 日本新憲法更名 北白川道九。「城鄉雜記---127. 基隆 北白川宮紀念碑」文中所述,父親同窗死黨的親家母,為 道九妹妹,年僅1歲即喪父。
後排:左2 祖母,右1 大伯
前排:左起 林熊徵(大少爺)、辜顯榮(辜大人)、東園佐和子(佐和子女王)、東園基文(佐和子夫婿),右1 祖父
本文
或許是政策,或是 能久親王與 台灣的關係,北白川宮家為 日本皇族最親近 台灣人的家族;其位於 東京 品川的宅邸,常宴請旅日 台灣人或是來自 台灣的旅人,因此 日治時期與這個 皇族交往的 台灣家族相當多。在「11.私立小學」後段提到 祖父、母分別畢業於當時 台灣男、女最高學府“國語(日語)”科,對於喜歡宴請 台灣人士的 北白川宮家,當然需要有翻譯;而這個家族一直都是 女主人當家,迫切需要 女性翻譯,祖父、母自然成為宴席上的陪客。
曾聽 大伯說,祖父第一次到 王府是當 貴族院議員 辜顯榮翻譯,這位 辜大人要赴日與 皇族、政要會面,向 林本源(商號)借將,指定要 祖父隨行。之後陪同 老闆 大少爺或是其他家族要員多次拜訪 王府,當家的 能久親王妃對於這位與自己 兒子年紀相仿,又同樣遭遇的 祖父(7歲喪父)很疼愛,尤其 成久王車禍身亡後。 當 成久王妃(明治天皇女兒)繼任 女主人後,更是要求 祖母帶 姑媽們到 北白川宮家學習 日本貴族家庭禮儀。
明治維新初期爆發的內戰「戊辰戰爭」,表面上是 舊幕府不願順從 新政府,實際上是 新政府核心的 西南諸藩(薩摩、長州、土佐),計畫徹底剷除舊勢力的戰爭。當時一位 輪王寺宮 公現入道親王受 幕府方所託,欲化解激烈對峙,惹惱 新政府諸藩,結果公親變事主,反而被視為“朝敵”;之後 舊幕府方推為名譽上的共主,這個人就是後來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 新政府掌控全局後重新受到重用。
戊辰戰爭中平順地接收 江戶(東京),但仍發生局部激戰,即不願意投降的 彰義隊(新選組)在 上野附近抵抗,最後200多人被非常殘暴地殲滅。民間盛傳,北白川宮宅邸與屠殺有關連,原本為領袖的 能久親王,背棄後卻居住在此,所以家族如被詛咒般,接二連三橫死。儘管聽過傳言的人很多,但畢竟當事者是 皇族,誰敢說出來?最後 祖父還是委婉地告訴 王妃,但 皇族搬家談何容易,北白川宮家族先暫居他處,二戰結束後才正式遷居。原址由 西武集團承購,經營大飯店。
光復後 三姑媽(旅居日本)陪 成久王二女,東園佐和子來 台,由 二姑媽與 父親負責接待,這位昔日的 女王說出了上面這段故事。儘管這個 家族已褪去昔日 皇族光環,人事也已全非;住在 圓山飯店短暫的幾天裡,訪客自全台各地前來,大家珍惜昔日 北白川家族的這份友誼。
[註]成久王堂弟即 朝香宮 鳩彥王,此人就是 南京大屠殺 日方指揮官,雖然 國際軍事法庭將責任推卸給其前任及接任指揮官 松井石根,但是慘絕人寰的近兩個月屠殺期間,擔任指揮官,辯解不知下屬犯行,無論如何也說不通吧。鳩彥王一樣為 明治天皇女婿,1939年晉升 大將,1944年聯合各 皇族與前 文人首相 近衛文麿,罷黜仇美好戰派首相 東條英機;美國占領 日本期間在 麥克阿瑟堅持豁免 皇族下,避開刑責。依照 日本新憲法,更名 朝香鳩彥,享年94歲。
參考資料: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文章中各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