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1月24日
北七星、南獅頭、西大棟、東土庫,台北盆地周圍的四顆一等三角點,有北郊四大盟主稱謂。曾經在「台北.新店 直潭山」中提到『在尋找 野生蘭那段期間,新店群山是很好的標地,交通方便,山徑孰悉,原生蘭種類又多...』,獅仔頭山也是其中的標地之一。記憶中想親臨這座山,得先搭叫客的小貨車進山區,再踢4公里的泥土產業道路,很不容易親近;但種類、數量繁多的野生蘭,讓我常行走在這片山區中。
約是在 民國75年(1986年)左右,獅仔頭山大規模開發,山區塵土飛揚,從此也較少來此地。80年(1991年)左右與 老同學們各自帶 女朋友來一趟,大夥開著3部車上來,由 養鹿場上登;途中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雨,抄捷徑帶大家到「土匪洞」躲雨,顯然我還記得這山區的大小路徑。那一次,10幾人躲入「土匪洞」,一隻慌張的 雉雞從洞穴深處衝了出來;振翅拍打的聲響,聽起像 山豬嚄嚄聲,嚇得大家魂飛魄散,還好是虛驚一場。
獅仔頭山遠觀,近處山巒是 猴洞尖,又稱 東獅頭山,影片中多次拍到 雨燕快速飛翔。
隨著山區管制開放,許多地方進出不必辦理 入山證,能行走的範圍擴大,到 新店山區的次數大幅降低。10幾年前,偶然機會,雜誌上發現 獅仔頭山多了垂直的「崖梯」步道,帶著小朋友們前來嚐鮮。驚險刺激的「崖梯」成了子女們假日首選,那段時間多次走訪 獅仔頭山,但都只走崖梯、三角點、防番碑幾處大景點,山區四通八達的路徑,在記憶中漸漸地淡忘。心血來潮,邀 老婆走一趟 獅仔頭山,打算花上一整日,尋回以前的記憶。
地圖掃瞄自臺灣地區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經建版』 三版「樹林」、四版「木柵」,地圖中每一方格邊線代表實際距離1公里。
現在到 獅仔頭山有山區巴士可搭,自行開車還是比較方便,從 永業路或 華城路接 新潭路,沿 新店溪左岸走一段後,轉入 磺窟溪谷地蜿蜒上山,產業道路(新潭路)路幅寬窄不定,多段路狹處需小心會車。一路上叉道頗多,較明顯的指標是「妙祥禪寺」,跟著 禪寺指標行;過「雨林山莊」再兩個大迴彎,231巷叉路口,禪寺往左取直行;過「北山龍山寺」車道陡上小急彎,到達 獅頭登山口。登山口處可停幾部車,此地路幅較寬,路邊亦可停車;此處有 觀景台、枕木階梯,是熱門的山徑,假日人潮很多。
由登山口踏著枕木梯上行,一會兒接上泥土山徑,數百公尺後抵達「觀獅坪」[圖1];觀獅坪一端是「崖梯」與「獅尾坪」叉路[圖2],一上到 崖梯下平台,遇到大型隊伍下山,等了約15分鐘才走完。獅頭這兩段70~90° 崖梯[圖3],打響了 獅仔頭山的知名度,但塞車時請耐心等待。登上兩段崖梯後,接上稜線路,一棵不算大的 樟樹標示“大樟樹”,有畫蛇添足之感。接著來到 獅頭最高處[圖4],被稱做 獅仔頭山前峰,海拔865m;山頂無基石,搭建一個平台,展望不錯,同時有幾張木製長板凳,休息、午餐皆宜。
[註]這裡要特別提一下,千萬別參考沿途的木製指標,沒看過有如此混亂又不負責任的路標。
前峰到 基點峰的山徑平緩,先經過「防番碑(金毛杜鵑)」叉路,再過「古井」叉路,來到 基石。獅仔頭山又稱 獅頭山或 獅子頭山,海拔858m,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圖5],是 台北盆地南側的一等基石。到 獅仔頭山的路徑就這麼走完了,但這座山可不是這樣就逛完,續行左側有通往 大、小土匪洞[圖6]、[圖7]山徑,還可續下往 佛祖洞(觀音洞)。基點峰前 古井叉路,走入10公尺就有個 枕木平台,欄杆外可見徑1公尺、深6公尺的「古井」一口[圖8];解說牌載明,此井直到 民國60~70年(1971~1981年)仍提供 修行人使用。
獅仔頭山頂上的 洞穴和 古井與 日軍侵台時 三峽的 乙未戰爭有關,光緒21年(1895年)底,日軍大致上平定 台灣;但隨之而起各地反抗風起雲湧,讓日軍疲於奔命,其中 三峽地區 義軍根據地就是 獅仔頭山,時間在1896~1898年間。既是“義軍”為什麼當地人以“土匪”稱之,小時候聽 三峽的老人家說過:『土匪神通廣大,哪一家有囤積糧食他們都知道,會全數搶走。』,『怕被搶,將米、雜糧磨成粉,糊在牆壁上,還是整片被敲下取走。』。是義軍是土匪,端視用甚麼角度去評論。
獅仔頭山 防番碑,照片中間石碑為近年仿製,原石碑在左側木欄桿外側。
獅仔頭山還有個重點,就是「防番碑」,日本人肅清 抗日義軍後,開始了此處山區 樟腦的開採。砍伐 樟樹、設置 腦寮,直接影響了 泰雅族人生計;為了順利獲取 樟腦資源,遂開設 隘勇線,並立碑記述經過及殉職者姓名。此碑立於 明治35年(1903年),由 總督府官員題字及 深坑廳長書寫碑文;我納悶的是,這座碑立於落差數公尺崖壁邊,想觀看其背面有跌落的風險,是地形地貌改變,或是碑址曾移動過,一直未解。目前 古碑旁搭建大型平台,並仿製一塊 石碑,立於明顯處;想好好看一番從未細讀的碑文,無奈烏雲聚集,突然下起一陣大雨,連忙趕路下山。唷,山腰處連地都是乾的,曾經鬼哭神號的 獅仔頭,果然不好惹。
動、植物篇
[圖a]小十三星瓢蟲(瓢蟲科):大型瓢蟲,算是常見的瓢蟲,體長可達9.5mm;前胸背板後緣有兩枚相連斑點,翅鞘上共13個黑色斑點,斑點排列為 2-6-4-1。本種食量大,尤其母蟲食量更是驚人,防治蚜蟲效果良好。
[圖b]綠花肖頭蕊蘭(蘭科):常見的大型地生蘭,雖然高度可達100cm,但植物體稍纖細,花莖上綠黃色花朵看起來嬌柔。初冬時節,海拔500~1500公尺山區不難見到它們;花朵會散發陣陣的甜香,清爽宜人。
[圖c]下田菊(菊科):林下出現的 菊科植物,一般而言 菊科喜歡日照強烈的環境,陰暗處出現的種類較少;本種外觀與 藿香薊有一點點像,但環境完全不同,不至於混淆。
[圖d]馬藍(爵床科):又稱 大青,是傳統 藍染材料之一。但一般所說的 大青卻不是它,那是 馬鞭草科的 大青,是提煉 藍靛染料主要材料,名稱、用途都一樣,很容易搞混。另外很漂亮的一群 菊科植物稱為 馬蘭,馬藍與 馬蘭常誤用,注意,此“藍”非比“蘭”。
其他登山紀錄請連結:登山-三角點目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