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via hayatana Makino ex Hayata 早田氏鼠尾草 [唇形科]
Salvia scapiformis Hance var. pinnata Hayata
Salvia ranzaniana Makino var. formosana Murata
Salvia formosana (Murata) Yamazaki
Salvia muratae Yamazaki
別稱:羽葉紫蔘、白花鼠尾草
特徵:宿根草本,花莖高可達40cm;莖鈍四稜形,背倒伏狀微毛。葉基生或近基生,一回至二回羽狀複葉,無毛或疏被微毛;頂羽片較大,卵形,長0.8~2.5cm,寬0.7~2.0cm;先端鈍或銳尖,基部楔形至淺心形,邊緣不規則缺刻,表面微被伏毛;側小葉小,圓形或近圓形,小葉柄短或近無。
花,頂生總狀花序,呈輪生或聚繖花序,通常2~5朵花;上部密集,下部疏離,花序軸密背白毛。苞片小,披針形,不明顯;花萼筒狀,長3.5mm,二唇形,上唇近寬三角形,先端銳尖,下唇先端2裂,裂瓣狹三角形。花冠白色,偶帶點紫色緣,冠筒長4.5mm,筒內不具毛環;二唇形,上唇直伸,先端具缺刻,形成2圓瓣;下唇伸長,3裂,中裂片最大,全緣,2側裂瓣卵圓形;可孕雄蕊2枚,花絲細長,伸出花冠外;花柱先端2裂,通常短於2雄蕊。堅果,長圓形,細小。
分布:特有種,主要分布於北部低山區,中、南部可見於中海拔山區,喜生於石壁底層潮濕、略遮蔭環境。
台灣羽狀複葉的 鼠尾草屬(SALVIA)植物有數個分類群,分類上仍具討論空間,讓人頭疼。其中開白花的為 本種與 阿里山鼠尾草(S. arisanensis),兩種之間差異細微,不易區別。若依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的檢索,主要差異在下唇中裂片,前者全緣,後者2裂(有缺刻);以及花冠筒內前者不具毛環,後者則有毛環。
個人以前是依產地來區分這兩種,除 台北低山區遇到當它是 早田氏鼠尾草(S. hayatana)外,其他開著小白花的 鼠尾草都當成 阿里山紫花鼠尾草(S. arisanensis),因為都在中海拔山區見到。開始嘗試寫這個屬(SALVIA)後,在網路上查了許多紀錄,開始對自己的歸類懷疑。重新看自己拍的照片,驚覺它們下唇中裂片並無缺刻,這點並不容易判斷;至於花冠筒內有無毛環,拍的時候哪會想到切開花朵來看。
就我所知,阿里山紫花鼠尾草(S. arisanensis)分類上具爭議,而我原本所拍照片都非典型,只能待日後遇到時再仔細端詳了。至於 早田氏鼠尾草(S. hayatana),若純就 台北低山區族群來看,小葉的形狀差異並不大,多呈卵形,符合一般的描述。中海拔族群則葉型變化頗大,以三角狀卵形居多,先端較尖,這些該歸哪一種 鼠尾草呢?
唇形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唇形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