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 凌雲禪寺1.jpg
凌雲禪寺:新北市五股區凌雲路3段116號

大正4年(1915年) 發生 西來庵事件,參與人員以 齋教信徒為主,未涉及的 寺院與 齋堂畏懼受牽連,乃加入 日本宗派體系自清。事件結束後,當局強力主導民間信仰體系納入 日本來台佈教宗派;這八宗十二(十四)派中,以 曹洞宗與 臨濟宗妙心寺派對本土(台灣)民眾佈教最積極,大部分 寺院、齋堂也都加入這兩個宗派。兩宗派積極拉攏具影響力寺院,同時 日本 本山也提供人員、財務支援,再加上具經營策略的領導人或團隊,台灣在短時間內形成 佛教四大傳承法系,又稱四大法脈,往後對 整個 台灣佛教影響深遠。

觀音山 凌雲禪寺2.jpg
凌雲禪寺山門及往禪寺階梯

四大法脈分別自 曹洞宗、臨濟宗妙心寺派本山取得豐沛資源,成立根本道場積極栽培嗣法弟子,廣佈派下寺院,比例達當時 台灣寺廟總數的兩成,擁有廣大信眾。其所主導的靈魂人物分別為「基隆 月眉山派」善慧法師、「台北 觀音山派」本圓法師、「苗栗 法雲寺派」覺力法師與弟子 妙果法師、「高雄 大岡山派」義敏法師與弟子 永定法師,一般視上述諸 法師為 四大法脈的開山祖師。

觀音山 凌雲禪寺3.jpg
地圖掃瞄自臺灣地區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經建版』 三版「淡水」、「三重」,地圖中每一方格邊線代表實際距離1公里。圖中紫色方塊區域放大地圖在下方,右方水域為 淡水河及支流 塭子川(包括在二重疏洪道內)。

台北 觀音山派 本圓法師,俗性 沈,基隆人,光緒9年(1883年)出生;15歲入 齋教拜 玄精師父門下,16歲跟隨自 福建 鼓山返台的 善慧法師與 妙密法師。18歲(1900年)至 福建 鼓山 湧泉寺出家,拜 振光老和尚座下,之後數次往返 鼓山、基隆;明治42年(1910年)離開 基隆 靈泉禪寺,至 台北 觀音山開 凌雲禪寺。凌雲禪寺原本承 靈泉寺屬於 日本 曹洞宗派下寺院,大正5年(1916年)在 住持 本圓法師主導下,與其兼任 監院的 台南 開元禪寺一同改宗,投入 臨濟宗妙心寺派 派下。

觀音山 凌雲禪寺4.jpg
翻修後的凌雲禪寺舊正殿

“改宗派”在壁壘分明的 日本佛教來說,應該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尤其被譽為『台灣第一寺』的 開元寺改宗,想必在當時是震驚 佛教界的大事。但是 台灣佛教多數承襲自 福建,中國佛教自 唐武宗(814年~846年)滅佛後,漢傳佛教 八宗(十宗)僅剩下 淨土宗與 禪宗依舊興盛,對大多數 僧尼來說,各宗派間無明顯區隔。日治初期,台灣包括 四大法脈及 開元寺、龍山寺等舉足輕重大寺廟, 僧人多往 福建 鼓山 湧泉寺拜師;該寺基本上是 禪宗寺院,禪宗下 曹洞與 臨濟兩大宗派並存,因此對本土法師來說,此舉並非離經叛道之事。

觀音山 凌雲禪寺5.jpg
凌雲寺:新北市五股區凌雲路3段57號。照片前方為大殿,中間高聳三川脊屋頂為新增的後殿,遠處是 凌雲禪寺。

台北「觀音山派」法脈又稱 觀音山 凌雲寺法脈,前面提到是 本圓法師於 明治42年(1910年)所開創;本圓法師有鑑於 中國寺院規模龐大,在接掌 凌雲禪寺第二任住持後,希望能將寺院擴充興建成 佛教叢林。加入 臨濟宗妙心寺派後,得到 日本本山支持,改建出建物並且逐步完成 禪堂、齋堂、客堂、...、楞嚴閣、開山院等等建築,整個叢林包括 凌雲禪寺、凌雲寺(內巖)以及 西雲巖寺(外巖)。部落格曾寫過 西雲巖寺,請點選「台北.五股【西雲岩寺】」,本篇從開山歷史悠久的 凌雲寺開始介紹。

觀音山 凌雲禪寺6.jpg

凌雲寺[圖1]歷史相當悠久,創建於乾隆年間,是 觀音山地區最早的廟宇;中門邊立有「重建凌雲寺誌羙」[圖2]石碑,立碑時間為 嘉慶21年(1816年),是「凌雲古剎」所留存的文物,古寺主體幾經浩劫毀損。今日所見「開山凌雲寺」廟體[上2圖]為 昭和2年(1927年)發起重修,歷經6年才完工;近年於大殿後方增建後殿,供奉 道教神明,佛道一家是「民間佛教」特徵,採管理委員制。凌雲寺右後(面對)方有一株樹齡達300年的 老茄苳[圖3],樹下有小巧的土地公廟[圖4];老樹原本圍著欄杆,整建後除去欄杆美化環境,但卻遭居民堆置雜物。

觀音山 凌雲禪寺7.jpg

茄苳老樹旁有水泥路及石階步道,可連接通往昔日上 凌雲禪寺的主要石階路[圖5];這座禪寺創建於光緒年間,由 福建 鼓山渡海來台僧人,理明禪師與 寶海禪師搭茅建棚,在此修行。若干年後 理明禪師示寂,獨留 寶海禪師,於 明治42年(1909年)得 劉氏捐款創建;此時,寶海禪師已年邁,遂邀當時仍居 福建 鼓山的 本圓法師回台協助。本圓法師帶著弟子 覺淨法師返台,開啟了日後成為 日治時期 台灣佛教四大法脈,觀音山 凌雲禪寺派契機。在 凌雲禪寺成為本山根本道場時,覺淨法師任 西雲岩寺住持。

觀音山 凌雲禪寺8.jpg

通常前往 凌雲禪寺是直接開車到停車場,走一小段路即可;其實由 開山凌雲寺旁走階梯上去也不遠,約是走300階石板路吧。 [圖6]下方成排房舍是昔日 凌雲禪寺大殿及近年新建的客房,這座舊大殿完成時間可能在 大正15年(1926年)前後;是座帶著濃濃 天竺氣氛的和洋混合式建築,感覺非常精緻高雅。可惜多年前被坍方落石擊毀,翻建完成後再次被落石、土石流襲擊,從此長期封閉。照片左側的新式宮殿建築為 民國72年(1983年)完成的新大殿,內供俸一尊10公尺高的千手千眼觀音聖像[圖8];這座聖像真的有千隻手、千隻眼,如果我沒記錯,是由一位 簡姓雕塑師傅所製作,名字忘記了;莫怪我沒寫出大師名字,畢竟是卅年前的事了,而且手中資料和 網路也查不到。

觀音山 凌雲禪寺9.jpg
楞嚴閣

凌雲禪寺後方,凌雲路大轉彎(髮夾彎)處是登 觀音山硬漢嶺的步道,轉彎後續行另一處大轉彎處是 開山園,因為具歷史價值,由 北觀國家風景處著手整修、美化。園內塑造幾座大型 觀音佛像,有一座較一般石佛來得大些的 石佛「花山院法皇」;花山法皇是 日本天皇之一,出家後提倡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朝聖旅程,世人刻石佛追思。開山園最裡端是一座有著厚重屋頂的 和洋混合式建築「開山院」[圖7],鐵門貼著「內有惡犬」,僅可由旁探視。開山園路口馬路另一邊高牆、鐵門圍著另一棟 和洋風的建築「楞嚴閣」[上圖],是供禪修的場所,未對外開放。開山院和 楞嚴閣都是經典的建築,完成時間較 舊大殿來得晚,在 昭和8年(1933年)以後。

觀音山 凌雲禪寺10.jpg

 在「台北.五股【西雲岩寺】」中曾提到 西雲岩寺 (外巖)與 凌雲禪寺 (內巖)之間,建置「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沿途設置觀音石像,並在 凌雲禪寺加設一尊番外「花山院法皇」做為終點。該篇已介紹第二番到第七番尚存石佛。 [上圖]是 凌雲禪寺端尚存石佛,上排左起:石階步道 山門[第二圖]旁第二十番、步道中段第二十一番、舊大殿東側 石佛群第二十四番、第十七番(底座與石佛不搭配)。下排左起:第二十六番、第二十七番、第二十八番、花山院法皇。另外第二十二、二十三番僅餘底座,楞嚴閣內據悉還有兩座,其他散置民宅邊、亂葬崗內的 石佛,我沒動力去找。

觀音山 凌雲禪寺11.jpg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參考資料:台灣廟宇網 凌雲禪寺

                 台灣大百科 沈本圓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