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橋碑
寫「城鄉雜記---97. 樹林 太平橋」時就想到 基隆河上也有座名橋,就是 圓山段的 明治橋(中山橋),這是 日治時期 三線路(敕使街道)跨越 基隆河的橋樑,始建於 明治34年(1901年);原為鐵橋,昭和8年(1933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造型精緻,橋上並裝設一對對燈柱。民國83年(1994年)都市計畫欲拆此橋,古蹟、防洪、政治讓問題棘手;91年(2002年)底以防洪安全為由,切塊拆解,如何重建尚待解決。
內湖橋碑,旁為 港墘抽水站閘門
基隆河上第一座供汽車通行橋樑,應該是 台5線公路上的 八堵橋,為 台灣巡撫 劉銘傳闢建 台北─雞籠官道時所建;昭和5年(1930年)改建成一大兩小三橋孔的鋼筋混凝土橋,造型優美讓「堵橋秋月」擠身 日治 基隆八景之一。中山橋(明治橋)算起來是 第二座,外型、長度與 八堵橋類似,但更為精緻,這兩座橋都因擴建馬路消失。註:中山橋切割下石塊獲得保存,只是何時重組仍遙遙無期。
內湖橋碑,2012年初,長滿 薜荔的 石碑
第三座橋一樣已拆除,這一座是 宮前町梘頭道的橋樑,也就是 台北市區 雙連一帶通往 內湖的 汽車道;原為吊橋,民國67年(1978年)改建為水泥橋,80年(1991年) 基隆河截彎取直拆除。內湖第六期重劃區配合截彎取直展開,以毀滅性方式削山填溝整地,地形地貌丕變;所幸「內湖橋紀念碑」在各方努力下,從怪手鏟斗下搶救留存。88年(1999年)這座紀念碑重新立於 堤頂大道上,位置在 港墘路交會處堤防水閘門邊,這應該是與 原碑址距離最近能立碑之處了;堤頂大道是快速道路,在此參觀 古碑很危險,需特別小心安全。
港墘福德廟
昭和10年(1935年)8月19日 內湖橋舉行通車典禮,台北州 知事 野口敏治親臨主持;這是一條由 州、庄以及地方熱心人士共同出資興建的橋梁,石碑上詳載各方出資金額及芳名錄。宮前町梘頭道的路線,比照今日為 內湖路二段經 江南街,跨 內湖橋後斜向穿越 松山機場,之後以 五常街直通 捷運 雙連站附近。以前 五常街非常長,現在除了 榮星公園後方一小段外,全成了其他道路的巷弄;路線是 農安街最東段、松江路402巷7~8弄、林森北路399巷、民生東路一段23巷 之後完全併入 民生東路一段,有興趣可試著走一趟,不過部分路段已完全消失。
紅色部分是 六期重劃以前的道路,路幅寬度是小汽車約可會車。如今 撫遠街變四線道大馬路,江南街在 瑞光路以北仍在,以南部分消失;麗山街、濱江街在圖中的部分以及堤防外309巷,已完全消失。
年輕時工作關係,有半年時間天天到 內湖。若時間許可,我喜歡選 撫遠街穿過 6號水門走 309巷,經過幾座「潁川堂」三合院後從 內湖橋跨越 基隆河;清晨的 基隆河可見到抓 紅蟲的 舢舨,一艘接一艘往下游駛去。內湖端有一個 港墘(下店仔)聚落,小小的聚落周邊全是稻田;公車站牌設在一間 鳥(店)園前,「港墘福德廟」在另一邊,內湖橋碑立在橋頭右側,聚落集中在左邊。這段路雖窄,但 汽、機車不少,廟內有兩支 投幣式公共電話,使用者很多。六期重劃開始後,稻田、聚落、馬路全消失了,唯一沒位移的只有「港墘福德廟」。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內湖區公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