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月7日

台北捷運 新莊線延宕了兩年終於開通,因為機場設置地點在「樂生院」,引發了“弱勢”、“古蹟”的爭論;在抗爭者不斷拋出新要求之下,成為多任首長的燙手山芋。就整個事件而言,沿線居民、商家成了鬥爭下的弱勢,樂生院民、古蹟以及 政府各單位也全是輸家。隨著捷運列車通行,樂生院問題終會落幕,就像 台北 公館的 寶藏巖聚落一樣,雨過天青;對於需要舞台揮灑者而言,當然會另擇它處,繼續以各種名目創造新話題,吸引學者、文人及熱血青年注意。

康熙年間 由 汀、潮、漳、泉移民共同開墾 新莊,水圳廣佈、良田千頃;同時先民在 大漢溪凹岸處建立碼頭,乾隆初期(1750年前後)船舶上達 大溪、下通 艋舺、淡水,成為 台北地區最興盛的港滬。沿著 大漢溪形成數百公尺的帶狀街屋,是 淡水河流域最大的聚落,官方巡檢司衙門移置此地,乾隆32年(1767年)並設隸屬 台灣府 淡水廳的 新莊縣丞,成為 台北地區首邑。

新莊中正路.jpg
新莊 中正路,左側牌坊為「地藏庵」入口

台北地區重心它移,其一為 大漢溪的淤積,重心逐漸移往下游的 艋舺(萬華),至 嘉慶年間(1800年前後)港滬功能喪失。其二為「械鬥」,除 乾隆時期的 林爽文事變、嘉慶年間的 蔡牽事變遭破壞外,道光到 咸豐之間的連續械鬥,市街屢遭焚毀;粵人避走 中壢,漳人移居 板橋,新莊繁榮沒落了。光緒13年(1888年) 劉銘傳建造 基隆─新竹 鐵路,鐵路從 台北上行經 台北橋到 新莊再通往 桃園,曾開啟了 新莊繁榮的契機。

無奈 新莊人排斥鐵路,加以部分路段過陡、台北橋屢遭風災毀損,於 明治34年(1901年)鐵路線移往 板橋,從此 新莊與 板橋消長互換。新莊雖有 台1線縱貫公路(中正路)通過,但擁擠的車況一直是惡夢,多數人避走這段路;即使2省道(中山路;新台1線)開通,中正路依舊是交通瓶頸,無法有效改善。捷運 新莊線於 民國83年(1994年)即開始規劃,卻因故延宕拖延,曙光前的黑暗拖太久,耗損了龐大的社會成本。

新莊.png

無論如何這條『捷運橘線』總算分段通車了,為 新莊開啟了新的便捷通道。沿線「先嗇宮站」、「新莊站」及「輔大站」都有頗吸引人的景點;打算利用一個月免費試乘期間,重遊這幾處區域。新莊線「新莊段」是順著 新莊 中正路(舊台1線)通行,是本線的精華所在;「新莊站」出入口 就在鬧區,從出口到 老街(廟街)只有幾步路,遊 新莊線就從這裡開始。

先了解一下,新莊是200多年前 台北的縣治,古蹟自然豐富,短短數百公尺的 新莊路(老街),有著二級古蹟 廣福宮以及三級古蹟 慈祐宮、武聖廟、文昌祠 等廟宇。另外在 中正路上還有因改建未列入古蹟的老廟 地藏庵與 保元宮;地藏庵是 新莊老市區面積最大、香火最盛的廟宇,而 保元宮是此地宗教慶典活動,陣頭、儀式最豐富的廟宇。本文依行走順序介紹「老新莊」,路線請比對地圖。

新莊老街

新莊慈祐宮.jpg
慈祐宮: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218號

與 老婆兩人搭乘 新莊線到「新莊站」,走2號出口,轉入 新莊國中旁的巷子,巷子左側小巷弄內有 日治時期的「新莊武道館」[圖1],已列入市定建築物,居住戶的問題燙手,目前閒置。巷子底接上 新莊路,左側是「原新莊分局」[圖4],分局遷移新廈後成為超大間的派出所;建築物正面翻修過,看不出歷史,內面則透露出頗有歷史 。這一條巷子黃昏後擺攤,成為小吃巷,與 廟街(新莊路)夜市串聯。

到 新莊路後右轉幾步路便到 媽祖廟「慈祐宮」[圖2],媽祖廟可能創始於 康熙25年(1686年),廟內牆上鑲嵌的 同治12年(1873年)「重修慈祐宮碑記」描述於 雍正7年(1729年)在現址建廟;無論是哪個年代,都是 新莊地區最早建立的廟宇。其建築為街區型廟宇,正立面不大但進深頗長;廟內牆上嵌著多次修建碑記,從碑文、信眾署名可看出,這是一座融合了 汀、潮、漳、泉先民心血的結晶。

新莊老街1.jpg

正殿主祀「媽祖」,“眼”、“耳”將軍分立兩旁;次間左俸「伽藍爺」,右恭「福德正神」。後殿主祀「觀音佛祖」,兩旁有「十八羅漢」、「東、西、南、北海龍王」以及「山神護法」、「福德正神」;這組24尊神像原本遭偷竊,民國92年(2003年)由  鹿野苑團體尋獲並歸還。 [圖3]為其中的「西海龍王」。[註]格友 寶賢留言表示,真品平時未開放參觀,此為失竊後補刻神像。

慈祐宮後的 新莊路路幅縮減,這段路到「武聖廟」之間是「廟街」最壅擠的路段,雖為單行道,但過多的 機車奔馳,加上逆向不少,須小心車輛。這段路舊稱五十六坎,是老街精華所在,僅留存少數老宅山牆[圖5],新莊知名餅舖「老順香餅店」也在附近。餅店賣「鹹光餅」和「糕仔」,兼賣西點麵包,鹹光餅就是嬰兒滿4個月收涎用那種中間有孔的餅;糕仔以前拜拜常用,有褐色的「綠豆糕」和白色的「鹽梅糕」。

新莊老街2.jpg

街屋與街屋間有著狹窄小巷,左側先是「戲館巷」,曾經 小西園等布袋戲班及南、北管樂班都駐紮於此;這裡昔日是通往河港的街道,兩旁屋宇有山牆裝飾[圖8]。巷底接 碧江街,有一座面向 大漢溪的「港口宮」,看似神壇類型的廟宇。碧江街上另有「潮江寺」[下圖]和「慈惠堂」,潮江寺為一座磚造兩層樓房,慈惠堂供俸「王母娘娘」,分靈自 中壢。

廟街過戲館巷後幾步路右側有條「摸乳巷」,公所立牌寫「挑水巷」 [圖6] ,可通向 新莊國中邊的地下停車場;這一頭有「隘門」殘跡,以前有水圳,約於民國70年(1981年)左右才加蓋。巷子是 廟街與水圳的通道,但我很懷疑是挑夫運水的巷子,這麼窄如何挑著水桶錯身過?續走 廟街左側另有「米市巷」,巷口內側屋頂有瓦緣,可能也是與「隘門」有關,米市巷底正向「潮江寺」,一樓供俸 土地公,二樓祭祀 觀音菩薩,[圖7]為 潮江寺二樓瞰 米市巷。

新莊潮江寺.jpg
潮江寺:新北市新莊區碧江街47號

廟街過 米市巷後數十公尺有一棟整條 新莊路最顯眼的雙層街屋「林泉成古宅」[圖9],古厝約是 大正9年(1920)市街改正時所建,為標準街屋形式;正立面有著華麗的火形山牆,中央泥塑「十德堂」三字,旁有花卉裝飾。建築縱深分為數進,前為店面,以天井區分第二進,由街上可望見二進的「公媽廳」,後應該還有第三進。

接著來到 廟街上另一座重要廟宇「武聖廟」[圖10],乾隆25年(1760年)由 貢生 胡焯猷倡建。只要尋訪 淡水河西岸古蹟,胡焯猷的名字絕不會陌生,這位來自 福建 汀州的貢生,於 康熙年間渡海來台,在 五股、泰山、新莊一帶墾地400餘甲。除獻地建「武聖廟」外,28年(1763年)再捐出龐大屋舍成立義學,為「明志書院」的前身;33年(1768年)於 觀音山麓獻地建「大士觀」,供 福建 鼓山 省源大師弘法,即今日的「西雲岩寺」。

新莊老街3.jpg

武聖廟為北部地區最早的「關帝廟」,道光元年(1820)由官員 王成烈、富商 林平侯等人集資勸建,擴建為三進;咸豐3年(1853年)遭 漳泉械鬥波及焚毀,同治元年(1862年)由 新莊縣丞 郭志緯捐款倡導重建,於 7年(1868年)完成。正殿中央高掛『萬古精忠』匾[下圖],相傳為巡視台灣的 欽差大臣 沈葆楨所書。

近代整修與改建多次,紀錄上 民國68年(1979年)有較大幅度修建。88年(1999年) 集集烈震(921大地震),新莊為北部受創最嚴重地區,武聖廟受損嚴重,經評定有立即危險,隨即搶修。94年(2005年)重建三進,改為「太歲殿」;增建三層樓第四進,內恭奉「玉皇大帝」等 道教神祇。歷年改建替換下來的石材,陳列在三、四進間的天井[圖12]

新莊武聖廟.jpg
武聖廟: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340號

武聖廟到跨 新泰路這一段的 新莊路(廟街)小吃店(攤)集中,為夜市主要的飲食段,這裡的 赤肉羹、米粉湯、潤餅、四神湯、鹹湯圓、......都有口碑。續往前(西)走,人潮漸少,逛老街就到此;回頭再走到 武聖廟,由 武前街往 大漢溪方向(往南)走,街上咖啡飄香讓老婆停下腳步。「新莊長老教會」[圖11]是 馬偕牧師於 光緒2年(1876年)所創的教堂,也是 台北地區最後一所教堂,歷經數次遷址後坐落於 武前街。

由 武前街左轉 環河路,環河路算是稍新的道路,部分路段與 碧江街重疊;一路走過 慈惠堂廟埕、潮江寺背側、港口宮,穿過「新海橋」下方,目標是「文昌祠」。到 文昌祠前有一座面向 大漢溪的小廟「萬應堂」,這類祭祀好兄弟的陰廟常出現於路口、要衝、港墘附近,意味著這些地方意外較頻繁。

新莊文昌祠.jpg
文昌祠:新北市新莊區碧江街20號

新莊的「文昌祠」香火鼎盛,來此數次,發現非大考時間香客還是很多,其他地方 文昌祠通常是大考時才見人潮。新莊本無 文昌祠,僅「慈祐宮」內陪祀「文昌帝君」。嘉慶18年(1813年) 艋舺縣丞 曹汝霖倡修 慈祐宮,同時迎出 文昌帝君,在右側興建 文昌祠並附設學堂;於 光緒元年(1875年)由 艋舺縣丞 傅端銓及士紳 陳式璋等集資,遷 文昌祠[上圖]於現址。

文昌祠「山門」與「照壁」因擴建馬路重建,照壁上「麒麟」 [圖13]圖出自大師 陳壽彝之手,同時大殿內還有兩幅吉祥彩繪及多幅壁畫。陳壽彝為 府城名師 陳玉峰之子,陳玉峰開創 台南陳派彩繪,培育出多位優秀繪師,其中以 陳壽彝與 蔡草如 兩位細膩、精緻的作品遍及全台。廟埕中有「敬字亭」[圖14]一座,為 新北市僅存四座之一,其他三座分別在 泰山「明志書院」、板橋「林本源宅邸」以及 樹林「潭底公園」。

新莊老街4.jpg

離開 文昌祠續走 碧江街,遇「文德社區公園」左轉 思明街,遠遠就見得到車道盡頭處的「廣福宮」;這裡的 新莊路是昔日老街的街尾,已不見熙來攘往的人潮。思明街與 新莊路交會處為不對稱十字路口,形成一個小廣場,這是因應械鬥發展出來的防禦式道路;廣場邊有兩座廟宇,除 廣福宮外另有一間「福德祠」。

台灣各聚落的“街仔”通常“街頭有大廟、街尾土地公”,規模較大的城鎮會多出幾座廟宇。新莊老街也不脫離這個模式,武聖廟那端為街頭,因市街持續擴張,於其西側再增建「全安宮」;廣福宮這端算是街尾,以這座「新莊福德祠」當代表,再往東過去就算是“下街”的部份了。這座 福德祠已翻修過,金爐頂有“剪黏”人物裝飾[圖15],這在 台南等老市街頗為常見,北部較少見到。

新莊廣福宮.jpg
廣福宮: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150號

三山國王為 粵東地區的民間信仰,隨著 閩、粵 客籍移民傳入 台灣,擴墾之初於各地建廟,據悉各地主祀 三山國王的廟宇近200座,是 台灣 觀音、媽祖、關帝、王爺四大信仰以外,最重要地方神祇之一。新莊的 三山國王廟為 潮州 客籍先民所建,創始於 乾隆25年(1780年),閩粵械鬥後,客籍人士離開,僅留 三山國王廟[圖16]於 新莊。

因香火頓衰、經費拮据,僅能勉強維持,光緒8年(1882年)受 新莊大火波及焚毀;光緒14年(1888年)由 新竹 新埔仕紳 陳朝網發起重建,由 粵籍匠師 曾文珍承作;另於 昭和11年(1936年)又有一次的整修,內部、外觀大致底定,並更名「廣福宮」,即今日所見廟貌[上圖]。樸實的 廣福宮木構石作相當精緻,為 新莊地區唯一二級古蹟,是一座值得細細觀賞的經典建築。

新莊地藏庵.jpg
地藏庵: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84號

新莊路續行(東)約百來公尺,有 燈籠街通 中正路(舊台1線),走人行天橋到馬路對面;天橋上東望 二重(三重)方向,在 新莊國小與 新農會大廈間有一片綠地[首圖],這就是「新莊公園」。公園面積不大,近年經過細心規劃後,視覺景觀變得很美。草坪上有兩棵相距不遠的 刺桐,為列管的百年老樹;以前老樹在黃土花圃內,如今樹下就是綠草地。

公園口有「地藏庵」牌坊,新莊的 地藏庵又稱「大眾廟」,是 新莊香火最旺的廟宇;如此規模的 地藏庵[上圖],他處少見。本廟創建於 乾隆22年(1757年),以祭祀「文、武大眾爺」,即貧病往生與械鬥殉身吾人祭祀的先民。廟建立後香火旺盛,陸續擴大規模,同時納入多次械鬥陣亡者;民國79年(1990年)全廟改建,歷經多年完成今日所見外觀。 

新莊老街5.jpg

中正路上另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廟「保元宮」,位置在 中正路與 新莊路分叉處,這一段的 新莊路昔日稱「下街」;距離「廣福宮」約500公尺,距 新莊公園約300公尺,其位置在首張地圖範圍外。距離稍遠。我們搭捷運到 新莊是臨時起意,走到 地藏庵花費的時間已遠超出預計,所以未走到「保元宮」;回程直接走 中正路,經過 新莊國小、恆毅中學,從「新莊站」1號出入口進入搭捷運。

「保元宮」初建於 乾隆41年(1776年),為北部歷史最悠久的王爺信仰之一;主祀「池府王爺」暨「中壇元帥」,新莊人俗稱「王爺宮」或「太子廟」。王爺宮因位置在 下街邊緣,建地不受限,有寬廣廟埕;祭典時在廟埕有「過火」的民俗儀式,王爺出巡時伴隨著民間陣頭,非常熱鬧。

參考資料:新莊市志

                 各廟宇碑記及印贈刊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