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5月26日
李崠山(李棟山)海拔1914m,有一顆一等三角點。相傳清代有一位叫李崠的將軍在此駐軍而得名。清代在台的武官初期最高職稱為 總兵,受制於台灣道 知府(建省後改為 巡撫)。清治初期台灣 知府官位多為四品以下,台灣的 總兵官位可能在四品以上[註1]。總兵以下有 副將、參將、都司、游擊、守備、千總、把總......等等職稱,除 總兵外其餘武官姓名不易查到,無法知道當中是否有李棟這位人物。文官中倒是有一位稱為李棟的官員,為台灣府 經歷,官位約為正七品或以下。經歷屬於官署內的文官,官職低於的 同知、通判、知縣......等等官員,但為知府直屬幕僚,地位不容忽視。李崠山之名與這位 經歷是否有關,就不得而知了。
李崠山山上有座古堡,雖已頹廢但外牆及大門仍能看出當時的規模。這座城堡是日治第五任總督 佐久間左馬太在位時建的,這位鷹派[註2]總督的「五年理蕃政策」,寫出台灣原住民的抗日血淚史。佐久間的手法不同於 西荷時期的宗教拉攏與 清治時期的教化安撫,完全採用武力鎮壓。其手段之殘忍在當時日本國內也出現異聲,但長州藩[註3]出身的背景讓他有恃無恐。佐久間在大漢溪上游,從角板山旁的枕頭山開始建造了一連串的砲台,壓制沿線各部落。如今這些砲台大多只剩斷垣殘壁,只餘李崠古堡尚維持約略的形狀。
在「登山補給站」看到網友提起尖石的馬美道路路況越來越差,想想萬一以後小轎車開不進去時,要多走4~ 5公里的產業道路,趁還能走時計劃來趟李崠山之旅,結果因雨延遲到本週才成行。清晨06:30與老友會合後一路南下,直往目標---李崠山。在竹林交流道下國道3號走台3公路轉118縣道到內灣。本來打算在內灣買些食物當午餐,一路聊天忘了停車,就這麼一路過 尖石、那羅、宇老轉入馬美道路。清晨的大雨讓馬美道路的坑坑洞洞積成水窪,每開過一個就心驚膽跳一次,深怕車子會陷入其中。還好路況還不至於太差,水漥看起來恐怖實際上並不深,只要車速夠慢,低底盤車還是能安然通過。在 馬美和 李棟山莊分叉路口停車,步行約100公尺 到李棟山莊,照例繳了20元給莊主朱伯伯,和老人家寒暄幾句就上路。李棟山莊海拔約1400m ,從這裡約1個小時即可登頂。
走入寬大的山徑,夜裡的大雨讓山徑變得濕滑,小心的走20分鐘接上廢棄產業道路。因接下來的山徑更為潮濕,決定改走產業道路。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登山,山上的甲蟲、野花、樹木全是目標,放慢腳步開始注意周遭的景物,一放慢腳步小蟲子果然紛紛出現,梭德氏吉丁蟲[圖1]、側條細小花天牛(黑條細花天牛)、蓬萊紅天牛(高砂房鬚紅天牛)......等等小甲蟲都現身了,可惜都是些常見種類。路上還發現超漂亮的橙黃色馬陸[圖2],以及可愛的金瓜鼠(條紋松鼠)。接近山頂時進入 西施花林,可惜絕大部分已謝了[圖3],還好產業道路旁漂亮的 黃菀[圖4]彌補了 西施花的遺憾。
不知不覺中走到李崠山頂,首先是壯觀的古堡大門[圖5],突然想到算算這次是第5~6次登頂,從來沒好好拍過城堡建築,這次得好好拍一拍。李崠古堡整個建築算是個堡壘,牆體下層為當時尚未普及的混凝土材料,上層為磚砌。進入大門後可望見城牆四個角都建有稜堡[圖6],稜堡突出成另一個四邊型結構[圖7],讓防禦的死角大為降低。主牆體上開了許多槍眼[圖8],讓進攻的一方更難接近。由頹圮的城牆可看出牆體是兩層堅固厚壁,中間以其他材料填實[圖9]。這類堡壘在附近距離5~10km的部份山頭一樣建造了幾座,十足的以武力鎮壓、控制著山腰間的各泰雅族部落。行走於 大混山、李崠山途中及馬美道路上方近稜線處都有類似駁坎或牆體的遺跡,聽說 芝生毛台山頂上也有類似的大型堡壘,控制著 控溪(秀巒)、泰亞崗(泰崗)等部落,但我沒爬過 芝生毛台山,不知城堡規模如何。實在很難想像當時泰雅族在鐵蹄下是如何熬過來的......。
還是回到現實,別再讓自己心情沉重下去了。看著老友吃午餐才想到自己忘了準備,實在是糟糕哩,老友只好分一半麵包給我,雖無法填飽肚子,還是能稍微止饑。李崠山有顆一等三角點[圖10],這不拍不行。這一趟還拍到很像 玉山薊的 細川氏薊[圖11],玉山薊是千元大鈔上的代表性植物。還有李崠山上巨大的昆欄樹[圖12],比起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昆欄樹,這裡的粗壯上許多。下山依舊是走廢棄產業道路,到最後交叉點才改走山徑。下到李棟山莊看到廿人座小巴,下來一群剛到的登山客,心裡惦記著萬一在馬美道路水窪處遇到會車,不知該如何處理。不再停留,先出馬美道路再說。
還好一路順暢的開到竹60道路,原本還計劃到附近其他地方遊走,山區卻起了大霧,超大的濃霧能見度不到10公尺 ,站在樹下見不到頂上的綠葉。安全起見還是離開山區好了,車子以龜速慢慢沿著只能見到路邊白線的公路下山,半路上遇到大雨,車子到尖石發現居然連路都是乾的。實在太早下來了,乾脆直接殺到新竹城隍廟吃喇仔米粉(炒米粉)和新竹肉圓。
[註1]清初台灣原屬於福建省台灣府,台灣府知府地位同等於漳州府、泉州府的知府約為從四品。但後來又設特殊行政單位---台灣道,台灣道的官位初為正四品,隨台灣的重要性增加而提升為正三品,是台灣地方真正的軍政領導人。建省後受台灣巡撫制約,台灣巡撫官位約為從二品。至於武官方面,總兵一職在清代官位頗高,清朝各省總兵官位約為正二品,但台灣總兵較為特殊,官位可能較低。後期台灣最高武官官職提升為提督,官位約為正二品,一樣受制巡撫。
[註2]日本占領台灣後,台民前仆後繼的反抗,在第三任總督 乃木希典心力交瘁地卸任時,殖民台灣不但沒獲得利益,反倒拖累了原本就貧窮的日本經濟,造成財政上沉重的負擔。乃木還曾私下比喻日本佔台為乞丐獲得馬匹---不會騎馬還常常被咬,國內還有一股力量計畫將台灣賣給英、法等列強。第四任總督 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接任後,首先了解許多反抗其實是來自禁鴉片。兩人解除禁菸令,設鴉片公賣局,許多士紳、土豪有鴉片吸食後不再鼓吹反抗,抗日的凝聚力量不再。由於抗爭減少,加上鴉片收入,到任不到兩年台灣收支已獲得平衡。善於心計的 後藤新平並且了解到台灣財富的聚集非常容易,要化解抗日行動必須消耗民間財力。於是鼓吹台灣的民間祭典、陣頭、戲劇、流水席...等等活動,許多的大拜拜總督會親自參加或派高級官員蒞臨。於是憨傻的台民為了獲取總督府的賞識,開始瘋狂投入民間祭典,如此累積一整年或數年的財富,常在一次的慶典裡耗盡。在鴿派的 兒玉源太郎8年(接任內務大臣後,總督之職幾乎由 後藤代理)的任期下,漢人已沒有撼動台灣政權的抗日力量。接著第五任總督鷹派佐久間左馬太接任,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以武力強壓原住民,強悍的五年理番計劃,其中太魯閣之役還親自督軍......。
[註3]長州藩:日本明治維新後,政壇上的兩大力量之一,長州藩為陸軍的主要力量,註2中的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皆屬於長州藩,伊藤博文亦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另一力量為薩摩藩,以海軍將領為主。
其他登山紀錄請連結:登山-三角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