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moea leucantha Jacq. 擬紅花野牽牛 [旋花科]
擬紅花野牽牛與 紅花野牽牛葉子比較,大的是前者,小的是後者,台北 內湖 灣仔
特徵:一年生纏繞性草質藤本,右旋,幼莖被長柔毛。莖,細長,無毛或被疏毛。葉互生,闊心形或心形,長5~8.5cm,寬4~7.5cm;全緣或深3裂,銳尖頭,基部心形,上表面被短柔毛,下表面近光滑;葉柄長2.5~7cm,被長柔毛。
花腋生,單朵或聚繖花序;總梗長9~19cm,花梗具稜,密布小疣,長0.5~1.0cm。萼片5枚,披針形近等長,長1.0~1.1cm,無毛;先端漸尖或尾狀,外萼片邊緣具有纖毛。花冠漏斗形,長2.0~2.5cm,徑寬約1.5~2.0cm,冠檐鈍形五裂;粉紅或淡紫紅色,花心深紫色。蒴果近球形,有毛茸,被剛毛,徑約7mm;種子咖啡色至黑色,長約4mm。
分布:美國(美東、美南)、墨西哥、菲律賓、夏威夷、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地。台灣最早出現於中部農田及荒野,於2017年3月由學者 陳柏豪等發表為新歸化種,隨著時間本種族群逐漸擴展,目前北至 台北 內湖可見到野生族群。花期在秋、冬季,果期一樣。
早在發表為新歸化種之前數年,即有網友貼圖在 自然攝影中心網站的 植物單元,貼圖網友表示花徑稍大,花及果被毛較少。當時到中部鄉野,見到 紅花野牽牛(I. triloba)會刻意觀察,但始終未見到這群花稍大的族群。牽牛花屬(IPOMOEA)各複合群間之鑑定,本來就相當困難,各種論點各有說法,擬紅花野牽牛曾以 I.×leucantha視之,有學者在諸多考量下,終於被視為獨立種群 I. leucantha。
幾週前有事到 內湖,在 內湖重劃區的建築用地鐵網圍籬,意外見到本種;鐵網上纏繞著 雞屎藤(Paederia foetida)、漢氏山葡萄(Ampelopsis glandulosa var. hancei)和兩種 牽牛花(IPOMOEA)。其中 擬紅花野牽牛(I. leucantha)數量最多,特別多,其與近似種 紅花野牽牛(I. triloba)的數量相比,粗估5:1;一處地點無法代表什麼,但就網路同好貼圖,其數量有後來居上之勢,是否超越 紅花野牽牛,仍待觀察。
擬紅花野牽牛(I. leucantha)和 紅花野牽牛(I. triloba)乍看下很像,細看後會發覺,在同樣環境下它葉子大上許多。花梗、花萼也明顯不同,前者外萼片無毛,後者被毛明顯,果期更可清楚看到花梗被毛的差異。另外種子也有差異,前者咖啡色至黑色,後者黑褐色,具淺色斑紋。綜合上述差異,不難分辨這兩種。
2022年又一種近似的 牽牛花(IPOMOEA)發表為 新歸化種,名稱是 大花紅花野牽牛(I. cordatotriloba)。這種花直徑達2.5cm,野外見到時應該不至於與 紅花野牽牛(I. triloba)混淆,但與 擬紅花野牽牛(I. leucantha)會不會搞混?目前還不曾見到它,待見到時再說。
近似種類:紅花野牽牛
旋花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旋花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新歸化植物-擬紅花野牽牛(旋花科)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六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