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迪化街 年貨大街.jpg
疫情前,2019年年貨大街的盛況。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系列第六篇,介紹 霞海城隍廟到迪化街口這一小段,這裡在 清代、日治初年是沼澤地,大正元年(1912年)一場暴風雨,大稻埕淹大水,當局著手整頓,打通這一段銜接六館街。這段迪化街最後形成的街市,門牌號碼單號邊「永樂市場佔去一大半」,雙號邊可就精彩了,迪化街多棟知名洋樓坐落在一段。這裡原本新舊建築並列,沒有「中街」、「南街」那麼強烈逛“老街”的感覺,2014年 永樂市場整修完成,周邊新式大樓也跟著整修外觀,這一段變成 大稻埕商圈代表,“逛迪化街”多由這裡開始。

台北 大稻埕(三).jpg

迪化街的起頭這段因 永樂市場改建後騰出空間,視覺上開闊許多,單號邊 霞海城隍廟門牌號碼是迪化街一段61號,旁邊是永昌街,永昌街非常的短,當中的「曾定理」命理館,台北人的名字有幾成是來這裡算的吧。永昌街與迪化街1段19號間門牌號碼相差約四十號,全是昔日 永樂市場的商家,市場改建後門牌消失,形成19號直接跳到61號的怪現象,單號邊這一大段就直接帶過。永樂市場與延平北路間有條民樂街,民樂街老房子也不少,待寫民生西路以南的延平北路時,一併介紹。

迪化街70號~.jpg
迪化街一段70號~

雙號邊可就精彩了,由 迪化街1段72巷(城隍廟街)到56號[上圖],是一整排的二、三層樓紅磚洋樓,這種紅磚洋樓說是 英國殖民風格洋樓好像不妥,說是 閩南式洋樓似乎也不完全是。這排洋樓以紅磚為主,70號採 仿維多利亞式或說 英國樣式的紅磚搭配白(灰)色飾帶,加設山頭,整修後店額嵌上「花旗」二字,現在被招牌遮蓋了。68~62號裝飾也是 仿維多利亞式,68~64增建純紅磚的第三層,頂上設欄杆代替 女兒牆;60號「生記」則是 現代主義雙層建築,外牆做假石方式;56、58號[下圖]則是以紅磚砌出各種裝飾,加上簡單灰色飾帶。

迪化街66號起.jpg
迪化街1段56號起

經過一棟現代化大樓,光泉牛乳發跡地,46巷另一邊的三角窗是44號街屋[圖1],再46巷側有五店面寬,看起來很雄偉,不過迪化街側僅一個店面寬。這一棟曾經過漫長的修復工程,目前一樓為 大稻埕遊客中心,頂上一個三角楣再加上挑高的 荷蘭式山頭。44號再過去的迪化街面成排的三層街屋[圖2],少了橫式招牌,看起來清爽許多。42號曾整棟拆除重建,仿裝飾藝術風格,頂上加裝巴洛克式山頭;新廈落成後曾是 乾元行二號店,現 乾元行已搬出迪化街。40號是老建築,外牆整建翻新,翻新前一樓是佛具店,現在是中藥行;這棟樓主體像是 現代主義建築,以實用為主,頂上加裝巴洛克式山頭。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六).jpg

38號是[圖3]迪化街郵局,這棟郵局是有歷史的,依據「臺北旅遊網」敘述,可追朔到 大正4年(1915年)的「臺北南街郵便局」,當時的郵局『電報』也是主要營業項目之一。大正9年(1920年)台灣行政區域大幅改革,因應改變兩年後更名「臺北永樂町郵便局」,光復後一度稱「臺北永樂街郵電局」,現通稱「迪化街郵局」。[圖4]34號的 屈臣氏大藥房是迪化街的地標,市定古蹟,曾浴火重生,對於喜歡以“自燃”來諷刺古蹟失火的人來說,它的恢復可是狠狠打一巴掌,古蹟失火不是全都“自燃”好嗎。

台北 永樂市場.jpg
永樂市場:迪化街一段21號

曾經家裡只要“年仔節”拜拜,長輩們就要到 永樂市場[上圖]備貨,畢竟這裡的貨色較齊全。以前陪 母親來永樂市場,都是從延平北路二段36巷[下圖]走進來,這裡有賣 淡水來的海鮮;父親修理電器工具也來這條巷子買,這是一條充滿兒時回憶的熱鬧巷子。有一回 母親懶得跑 永樂市場,在建國北路舊家附近的市場買紅蟳,料理好後端給 祖母,祖母笑一下說:『拿回去給囝仔吃。』。一向愛吃紅蟳的 祖母怎麼會不想吃呢?經 大伯告訴 母親『淡水的紅蟳睫毛很長,這個睫毛短,是西部沿海的紅蟳。』,母親才恍然大悟。

延平北路22段36巷號.jpg
永樂市場入口,目前巷內多棟一起都更中,此景可能會消失。

以前儘管我們家族已從 圓環搬遷到建國北路上,長輩們還是三不五時往 永樂市場跑,傳到我們這一代較少來此了,但市場內「林合發」的油飯,還是讓我們會走一趟這裡。記得小時候吃的油飯是“石橋仔頭”的油飯,就在長安西路、延平北路、天水路口,在長安西路雙號邊靠近路口處,清代至 日治初期“石橋仔頭”是 大稻埕通往 城內及 艋舺的要衝。“石橋仔頭”的油飯在我國中時收攤,家人摸索一段時間後,終於「林合發」的油飯成為習慣。

台北 迪化街32巷口.jpg
台北 迪化街1段32巷口

不小心扯遠了,回過頭繼續往迪化街口走,32巷口[上圖]很精彩,屈臣氏大藥房和有著破山頭的轉角32巷2號兩棟大型建築,構成迪化街南段地標。32巷2號街屋[圖5]華麗的破山頭相當顯眼,一樣經過長時間整修,整修前一樓三角窗大門旁掛著黑底白字的「玉同齒科」。與3之相連30~22號連著六棟三層街屋,視覺上相當震撼,可以從永樂市場廣場拍攝整個立面[圖6],其中28號「兩江醫院」,創立於 大正12年(1923年),由 江景勤、江立托兩位內外科醫師合辦,2022年2月21日由 台北市指定為古蹟。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六)(1).jpg

六連棟後是三棟雙層仿古街屋[圖7],至此已接近迪化街口,旁邊有14巷,14巷也有不少老房子,看起來是 日治後期或 光復初期興建的,這條巷子後段彎曲拐角,能不能通出西寧北路未走到底不知道。走到此單號邊已超過 永樂市場,成排的老街屋又出現了。[圖8]這棟土黃色建築位於轉角,與旁邊的17號在1950年代改建過,施工精緻,2015年公告為歷史建築。這個轉角每天有賣 黑輪餅的排隊人潮,或許長時間排隊後的東西比較好吃吧,個人沒這種耐心無法體會。

台北 迪化街2號.jpg
迪化街1段2號

雙號邊14巷以後到南京西路口是整排的雙層街屋[圖9],多為 洋樓式或 現代主義建築[圖10],如果以我這種由北而南逛迪化街,走過 普願街、中北街,經過富麗堂皇的 中街,精緻巴洛克山頭的 南街,永樂市場對面高聳的三層街屋,來到此大概也麻痺。不過這一小段雙層街屋有個超好玩的地方,就是[上圖]那面綠色街道標示牌,標示牌右邊起是迪化街1段2號、4號、...,標示牌左邊是南京西路237號、239巷。有趣吧,連棟店屋的門牌號碼路名不同,且是雙號門牌接單號門牌,除非在地人或郵差,外地人不搞亂才怪。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六)(2).jpg

單號邊也有故事可以講,13號[圖11]這棟洋樓,這棟房子在 清代是土角厝,是六館街尾的民宅,與 南街隔著沼澤地。大正初年市街改正,依規定第一進翻建成兩層洋樓,第二進在1940年代拆除改建防空洞,光復後才重建。目前7-11商店進駐,有了原先在[圖5]32巷2號豎立鮮明招牌被批評的經驗,7-11招牌改灰色系列,要睜大眼睛才知這裡有便利商店。[圖12]單號邊六連棟三層街屋,原本都是布行,與南京西路布行連成一氣,曾經是全台最大的布市,台灣有多家財團在此起家。

台北 南京西路251~241號.jpg
台北 南京西路251~241號

總將迪化街多篇遊記寫完了,至少對「122.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二)」有個交代,再寫一篇「補遺」就可以告一段落。至於 大稻埕其他部分呢?還有一堆沒介紹,這些以後再說,到時可能連同 迪化街2段到 草地尾的老房子也一起寫,慢慢來吧。最後放上這張照片,六館街尾的六棟洋樓,網路上資料相當豐富,綜合後是 林本源家族在 昭和初年所建,說詳細點是 源記(林維源派下)這一邊建的房子,根據 父親說法,源記派下分為 祖、伯、松記,依房子建造時間推估,是 祖、伯、松記合建或其中一家商號所建的房子吧。

大稻埕目錄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