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298.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四)---中街」到民生西路(朝陽街),由此往南到 霞海城隍廟這一段舊時代稱「南街」,商品與 中街的南北貨略有不同,主要是 中藥商集散地。至於 永樂市場到南京西路這一段以前主要是布商集中區,範圍較大,包括南京西路、塔城街、甘谷街,這部份以後再說。
民生西路到 霞海城隍廟短短一百多公尺,略長於「中街」,一樣是 大稻埕精華中的精華。年貨大街時人潮擠得水洩不通,一樣是賣南北貨,各商家將騎樓承租給 南北貨商人,比噱頭、比人氣,買年貨或看熱鬧的民眾全聚集於此。這一篇一樣從北側開始介紹,所以門牌號碼是依次遞減的。
彰化銀行 永樂分行進入 南街,門牌號碼雙號邊一開始幾棟牌樓厝街屋的 巴洛克山牆[上圖]就很震撼。[圖1]116號「百安堂」立面以紅磚為主,裝飾造型特殊山牆,整修在飾帶、花草等繁複裝飾上塗以金色,二樓裝飾四支圓形壁柱,感覺相當華麗。[圖2]114號「顏義成商行」山頭裝飾一樣相當獨特、繁複,有兩對四個柱頭,店號嵌於山牆基層,二樓中央兩支圓形壁柱切割出三個拱窗,精緻華麗。
[圖3]112號「合成行」經過整修後立面較為整潔,中央圓形下接梯形構成整面山牆,兩邊設柱頭,底層中央門額嵌「合成行」三個字。迪化街的街屋一個店面寬5.45公尺,一樓店面盡可能中央擴大,二樓則大致均分三等份,112號三個拱窗,中央稍大於兩側,增加變化。110號[圖4]則是中規中矩分三等份,以兩支科林斯式壁柱切割,兩邊以1/4柯林斯式柱裝飾,牆面貼高級進口面磚,為此宅之特色。
單號邊起頭是民生西路上三層樓街屋,接著99號是 華泰銀行分行,97號是黃褐色磚街屋,95號「老成記」商行是 閩南式洋樓,接著就是93號 仿維多利亞式的「黃裕生」藥行[圖5]。黃裕生藥行連著三棟已改建大樓,以退縮方式興建,保留93號「黃裕生」立面,另兩棟則重塑立面[上圖],整體感覺協調,行走其間沒特別注意不會發現已經改建大樓。
單號邊以雙層樓街屋為主,多為 現代主義實用型街屋,這裡挑出其中幾棟較特別房子介紹。81、79號為三層樓街屋,81號外牆已翻修,79號[圖6]則保持典雅秀面,這棟街屋自 昭和3年(1928年)由 吳氏家族擁有後,至今產權未曾移轉,二、三樓間嵌著大大的『吳』字。[圖7]77號街屋有著細緻的山頭,中央似塔狀裝飾,兩旁圓柱,柱頭是球狀。
迪化街1段71號[圖8]的 乾元行創立於 明治29年(1896年),於 民國110年(2021年)結束在此營業,搬遷到西寧北路61號,乾元行離開迪化街的消息,引起一陣錯愕。這棟 現代主義式街屋因為 荷蘭式梯形山牆[上圖]而受到重視,是迪化街最知名的老宅之一。除了梯形山牆外,山頭牛眼窗以人蔘環繞裝飾也是特色,其下相疊的六角形仿窗設計也很突出。二樓四支竹節式壁柱開三作方窗,方窗下裝飾簡單欄杆,視覺上有穩重的感覺。右側69號 現代主義街屋,單號邊這側的街屋多為類似造型,以它代表。
回頭來看雙號邊104號、102號和100號連著三棟有著 巴洛克式山頭街屋,這三棟約對應單號邊的85、83號。廿幾年前,業務需求會到102「義裕」洽公,都是到第二進左側二樓 黃景福先生辦公室找他。一次徵得 黃先生同意,獨自細細觀賞老宅,第一進是一個店面,第二進寬達三個店面,也就說104號和100號兩棟僅有第一進。第二進中央102號的部份是挑高的天井,104、100號各室環繞天井,第三進如何我忘了,後面再一個後院,圍牆旁有茅廁,同時有後門,可以出後巷。
104號[圖9]其實不能說是 巴洛克式山牆,它看起來是廣見於 南洋和 閩南的紅磚式洋樓加個簡單、高聳山牆;或是重新整理後變這樣,這我就不清楚。102號「義裕」[圖10]這棟房子與 台鳳公司淵源很深,看山頭上有個大鳳梨便知。100號[圖11]的山頭就很 巴洛克,包括二樓立面裝飾都非常繁複。[圖12]94號是98~92號四棟三層樓街屋中的一座,根據紀錄,這些街屋在 大正3年(1914年) 大稻埕實施市區改正時程為兩層街屋,昭和7年(1932年)前後再翻建成三層樓街屋,這四棟街屋對應單號邊的 乾元行。
單號邊的精采街屋還沒結束,[圖13]是88號的山頭,也是裝飾繁複的樣式,照片右邊可以看到整修後90號的一小部份,這種有點像 仿維多利亞式的模式,是近年 大稻埕整修、改建最常見的樣子,這棟建築內部格局保存良好。[圖14]86號是「台灣農產企業公司」,山牆細緻,中央嵌著凹凸的裝飾,稱「壁龕式」作法。「台灣農產企業公司」是迪化街進出最多次的店屋,小時候 父親常帶我們兄弟來這裡買花卉種子,父親喜歡種草花,我對植物興趣也高,一直到大學吧,還是會陪他來這裡買種子、肥料、藥劑。
84號是 閩南氏雙層洋樓,女兒牆上鑲嵌著「林和益」店號,二樓窗台下有綠釉花瓶裝飾,非常典型,目前店家是「萬安堂」[上2圖],賣南北貨、蔘藥的商店。接著是82號[圖15] 現代主義式三層樓街屋,與旁邊重修門面的76~80號三棟三層樓房[圖16]成四連棟。走到這裡迪化街狹窄街景豁然開朗,對面是 第一銀行大樓,樓高十層,近年整修門面後融入 永樂市場整體色系,視覺上不會突兀。「南街」是 霞海城隍廟到民生西路這一段,南街至此以 城隍廟街通向西邊的港滬,未續往南通行;城隍廟、永樂市場到南京西路這段迪化街是 日治時期打通的,因此「大稻埕(五)---南街」就介紹到此。
最後來看看 霞海城隍廟,咸豐3年(1853年) 頂下郊拚後,落敗的 同安人從 艋舺 八甲庄移至 大稻埕,守護神 霞海城隍,暫時安置於 金同利糕餅舖。安定後於 咸豐6年(1856年)由 林右藻等人發起建廟,臺灣水師協副總兵官 蘇斐然獻地,咸豐9年(1859)落成,與 慈聖宮、法主公同為 大稻埕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5月13日 城隍聖誕,成為 大稻埕的大慶典,與 大龍峒 保生大帝出巡、艋舺 青山王繞境同為 台北三大廟會活動。
個人非常喜歡到 城隍廟拜拜,看建築、看雕刻、看彩繪還可以看神像[上2圖],霞海城隍廟空間小,城隍兩旁為 文判、武判,牛頭、馬面、捉、拿、枷、鎖六將列兩邊,文職各司坐一排,非常精彩。[圖17]是今年拍的,發現文司、武將位置有變化。城隍廟匾額通常也精彩,內容具有警世意味,前殿『天眼時開』匾[圖18]為 咸豐10年(1860年)古匾,大殿『其盛矣乎』匾[圖19]為 同治3年(1864年)古匾。[圖20]為 昭和10(1935年)重修碑記下半段,善信喜緣芳名錄,祖父與 海內會並列第一位;曾經有文史工作者問我,你祖父算不算 大稻埕商人,這裡足可證明。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