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夜晚經過 北門口,發覺 臺北郵局外牆上的鷹架及防護網消失了,台北市區的大型“官廳”又一座修復接近完工,北門 古蹟群的修復,再往前踏出一步,真是可喜可賀。學生時代,對老建築的興趣就是由 台北市區的大型官廳開始的,這些經典建築不只 大型,還帶著幾分神秘感,很容易吸引年輕入門者注意。日治時期一波波的「市街改正」 計畫,提供了當時一群 日本年輕 建築師揮灑舞台,一座座 仿文藝復興式、仿巴洛克氏、新古典主義、...的大型建築物出現在 台灣的土地上,昭和初年 台北北門旁出現一座巨大的「臺北郵便電信局」建築。
當時的時空背景,這些 大型官廳非洽公是無法進入的,在外頭拍照被發現,輕則訓誡、抽底片、沒收相機,重則移交警局、接受調查一堆麻煩事上身。臺北郵局比較例外,它是開放的,常聯絡的 老同學中有一位 是 郵政子弟,母親巧就在 台北郵局任職,一次同他前往後,這座大型官廳成為放學後偶會鑽進鑽出的場所。記憶中,僅由 大門進入可見到挑高 大廳,其他部分 天花板感覺頗低;二樓也有小部分充當營業場所,但僅侷限臨 忠孝西路一側,其他空間非員工不得進入。
這座大型 官廳興建於 昭和4年(1929年),由 總督府 營繕課監造,設計者為 栗山俊一,使用RC結構,三層樓;樣式採 折衷主義,簡易 山牆中央裝飾 大時鐘,一樓牆壁為磨石子壁面;二、三樓外牆壁面貼上淺色 北投磚,正立面配以四對 雙石柱點綴。正立面原有凸出五 圓拱門廊,在 民國50年代(1960年代)拆除,改以深色 大理石大型壁磚裝飾,同時增建同樣式的第四層樓,讓整體建築格式不變。這棟宏偉的建築曾面臨拆除危機,經 學者奔波、協調下,暫時保留,於 民國81年(1992年)8月14日公告為 三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
但建物老舊問題依舊存在,牆面、石柱破損補痕明顯,內部漏水問題嚴重,95年(2006年)防 瓷磚脫落傷人,在建築外牆加裝鐵絲防護網,鏽蝕的鐵絲網和斑駁牆面,使得外觀顯得殘破不堪。這10年間,因 子女到 城內 補習班上課,夜間接送時會經過 台北郵局,看著雄偉的 建築物變得如此狼狽,無限感慨;數年前,建築物搭起鷹架、布幕,好高興終於輪到它整修了。那一夜,接送 小兒子下課經過 博愛路,發現鷹架、布幕已拆除,一座比30幾年前還美麗的「臺北郵局」呈現眼前,目前尚未完工,許多細部仍在處理。
北門的 古蹟群,整修多年的「鐵路博物館」完工時間進入倒數計時,尚待維修的剩下 三井會社舊辦公室。北門、撫臺街洋樓、臺北郵局、鐵路博物館,以及 城內逐一整修完成的 官廳建築及華麗的洋樓,城外連接到 延平北路、大稻埕的 大正、昭和街屋群,一棟棟的古蹟、歷史建築容光煥發的重現中,各位看到了嗎?台北老舊市區正蛻變中,這些 日治時期的經典建築,每個人都知道這是 台灣的資產,盼能獲得更多關懷。
但有沒有想過 它們怎麼出現的?若沒有一波波 總督府發布的「市街改正」,居民配合,台灣各地哪來這些珍貴的 洋樓?反觀今日推行的「都市更新」,媒體、群眾不分青紅皂白袒護少數不願變更者,彷彿這樣才是“社會正義”,事實真是如此嗎?是不是該多了解內容後再聲援?社會運動不是理盲,一面倒的片面之詞後面是否隱藏其他故事,希望在投入之前先仔細想一想。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典藏台灣 台北郵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