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稻埕 慈聖宮.jpg
慈聖宮:臺北市保安街49巷17號

春雨不眠,年節後第一個周休佇足在家裡,週日午後實在耐不住,與 老婆搭 捷運到 大橋頭,走到 大稻埕 媽祖廟拜拜。曾經在「淡水、北海岸一日遊」中說過 淡水是我的故鄉,但其實 老爸是在 大稻埕出生,幼兒時期搬遷到 圓環,家人到現在有事沒事還是常往這一帶跑。這回想介紹 大稻埕,但它範圍太大,實在不知從哪裡開始,想一想由 父親出生地周邊切入;考慮交通方便,從 捷運「大橋頭站」起步,由北而南以區塊分篇介紹。[註]內文照片非同時拍攝,取自不同年份、不同季節。

台北 大稻埕 葉宅.jpg
保安街11號 原 葉金塗宅

大稻埕是昔日 台北三街市之一,好長一段時間是 台北最繁華之所在,直至今日其 南北貨市場批發、零售依舊居全台之冠。此處在 日治時期不僅 商業興盛,也是 文人聚集之處,歷史考證詳細。咸豐元年(1851年)由 福建 泉州 同安籍移民 林藍田氏起造三間店舖,開啟了商業活動;咸豐3年(1853年) 艋舺「頂下郊拚」,敗陣的 同安人移居此地,房舍沿 淡水河興建;隨著 台北盆地各處 械鬥烽火連天,移入者眾,漸漸形成街區。咸豐10年(1860年) 淡水正式對外開港,吃水問題,大型船隻多停靠 大稻埕,遂取代 艋舺成為 台北商業中心。

大稻埕(一).jpg

“大橋頭”這個地名來自 台北大橋起(東)端,是第一條跨越 淡水河的橋樑,於 光緒14年(1888年)首任 巡撫 劉銘傳時興建,為 台北南行主要 鐵、公路要道;算是 大稻埕街市北緣,早期因 大稻埕公學校區隔,約略自成一個街區,隨著 太平街道(今 延平北路)闢建,切割成兩校區,大橋頭與 大稻埕便緊密結合。大稻埕公學校創立於 明治31年(1898年),前身為「國語研習所」,歷史悠久,校區內 老樹林立[圖1]。切割後,東側成為「大稻埕第一公學校」,大正11年(1922年)更名「太平公學校」,即今日的「太平國小」;西側是「大稻埕第二公學校」,幾度為女校,亦是 蓬萊國小、日新國小前身,昭和16年(1941年)成為 永樂國民學校,光復後“永樂”校名沿用至今。

城鄉雜記---120.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一).jpg

太平國小隔著 涼州街的對角有一所小巧精緻的角間,那就是「仁安醫院」[圖2];這是由 柯謙諒醫師於 昭和2年(1927年)所開設,數十年來是 大稻埕地區重要醫院。柯氏家族數代皆為 醫師,柯醫師孫子 柯賢忠醫師曾任 台北市衛生局長;柯氏家族捐贈整棟老房,成為完整保存醫療診所樣貌的歷史建築。永樂國小對面 隆記街(今 涼州街)上,成排華麗街屋[圖3],若是在其他城鎮肯定成為受矚目焦點;但其鄰近 迪化街商圈成排街屋已修復完成,搶去了光環,但別忽略了這裡曾是許多上市公司的 台北辦事處。延平北路南行,在 慈聖宮牌樓對面,另有一棟三層仿巴洛克式街屋[圖4],台北市製茶公會設置於此,可能也是昔日 大稻埕茶商寓所吧。

台北 大稻埕 慈聖宮.jpg
大稻埕 慈聖宮(媽祖廟)

來到 媽祖廟「慈聖宮」[首圖][上圖],這是 大稻埕三座老廟 媽祖廟、霞海城隍廟與 法主宮中最大的廟宇。在商業掛帥的街市裡,廟宇常與街屋並立,呈狹長格局;慈聖宮因為坐落於街市北側邊緣,得以擁有寬廣廟埕,成為這裡唯一有左右廂房(護龍)的 廟宇。廟前廣場匯聚攤販形成廟口小吃,米粉湯、肉糜、四神湯、燙魷魚、毛蟹、鯊魚煙、佛跳牆、...各自擁有自己的顧客群,是 台北地區各大夜市以外 知名小型市集,攤商數量不多,但重複性小可多樣選擇;不過需注意,媽祖宮廟口小吃不是夜市,屬於早午市,部分攤商下午3點多便開始收攤。

城鄉雜記---120.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一)(1).jpg

慈聖宮原位於 艋舺 同安人聚集的 八甲庄(今 老松國小、柳州街一帶),咸豐3年(1853年)「頂下郊拚」,下郊 同安人敗退,八甲庄焚毀,移居 大稻埕,媽祖廟跟著搬過來。在 同安先民領袖 林右藻號召下,於 同治3年(1864年)到6年(1867年)間在 中街、南街交會處(今 民生西路與 迪化街、民樂街)一帶建廟;明治43年(1910年)因「市街改正」,闢建寬廣的 朝陽街(今 民生西路),媽祖廟被拆;於 大正3年(1914年)由 艋舺商人 李萬得發起重建,在今址立廟,5年(1916年) 完工;民國81年(1992年),因廟體殘破,再次大幅度改建,雖部分改為RC建築,舊建材依舊部分保留。[圖5]是 正殿的 同治5年(1866年) 龍柱,[圖6]為偏殿 舊神龕的 飛罩;[圖7][圖8]為有著 和風的 神像及 神龕,其他請連結「台北.大稻埕 慈聖宮」參考。

大稻埕 長老教會.jpg
大稻埕長老教會:台北市甘州街40號

說起 大稻埕就讓人聯想到 富商 李春生(1838~1924年),李氏為 廈門人,因為信奉 基督教,常與 傳教士接觸,外語溝通能力強。四處遊歷後投身商界,咸豐8年(1858年)任職 廈門 英商 怡記洋行負責人;同治7年(1868年)來 台,擔任 英商 寶順洋行總辦。因 經營茶葉與 燃油致富,成為 大稻埕首屈一指大富商;巡撫 劉銘傳 興建 台北城、土地丈量、鐵路敷設,李氏都投身其中。乙未戰爭,台北城動亂,李氏建議引 日軍入城平亂,日方因此授予 總督府參事一職,為當時 台灣人最高官職。李春生先生不僅是 台灣政、商界聞人,更是 基督教徒領袖,畢生奉獻 基督教長老教會。

城鄉雜記---120.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一)(2).jpg

光緒元年(1875年),馬偕博士在 大龍峒設置 禮拜堂,10年(1884年) 中法戰爭,受民眾攻擊毀損,隔年在 牛磨車街(今 迪化街2段)重建 禮拜堂(今 大橋教會),位置在 大橋以北,距離 大稻埕核心區較遠。為推廣 長老教會,李春生於 媽祖廟東南方獨資興建 禮拜堂,於 大正4年(1915年)完工,更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圖9]。這座教堂外觀宏偉,可惜藏於小街道中,否則能成為地標建築。民國99年(2010年)因不敷使用,經多方協商,將原立面及教堂部分[圖10]東移,後方興建高聳新教堂。大稻埕教會旁是 李春生家族產業[圖12],原本的三層精緻洋樓於近年拆除改建大樓,新大樓[圖11]顏色、裝飾、山牆都略承襲舊豪宅樣式。

台北 大稻埕 葉宅(1).jpg
台北市保安街11號 原 葉金塗宅

大稻埕北區有著 大廟與 大教堂,有趣的是兩座宗教殿堂都藏身窄街、巷弄中,除非專程前往,否則行經該地不見得會看見。這一帶最顯著的豪宅就是位於 重慶北路與 保安街口的「葉金塗宅」[第2圖][上圖]。葉金塗先生創 金泰享商行,以 鳳梨罐頭聞名,豪宅始建於 大正15年(1926年),歷三年完工,為 台北最豪華仿巴洛克式豪宅之一。這座豪宅光復後一度成為「大中華酒樓」,是當時知名 酒店;之後還成為 報社、貿易公司、...等等,有很長一段時間閒置、荒廢。民國88年(1999年)改建大樓,經協商保存 保安街原立面,同時重建 重慶北路立面,留下昔日 大稻埕富商宅邸面貌。

大稻埕目錄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台北市文化局

                大同區公所 觀光導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