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沙鹿老街 四平街.jpg
四平街 玉皇殿對面 陳宅

115.清水 牛罵頭遺址 與 鰲峰山公園 裡提到要寫出 海線各鄉鎮遊記,已陸續介紹 清水、梧棲的老街,這一篇就來走訪 沙鹿。沙鹿舊名 沙轆,名稱來自 拍瀑拉(PAPORA)族 沙轆社,這個地名從 明鄭時期、清代到 日治中期一直使用,時而稱“街”時而稱“庄”。大正9年(1920年) 台灣行政區域大幅改制,沙轆更名為 沙鹿,成為 大甲郡 沙鹿庄;昭和12年(1938年)升格為 沙鹿街,是 台中海線四大鎮(大甲、清水、梧棲、沙鹿)最晚成為街市的區塊。

沙鹿.jpg

民國60年代(1970年代)興建 台中港,曇花一現 省轄 台中港市以 清水、梧棲、沙鹿為核心;沙鹿因地理位置居中,西臨台中港,東接 台中市,成為 台中海線人口最多、商業最盛的一區。今日 沙鹿的鬧區在舊 台1縱貫線(沙田路)兩旁,其與 縱貫鐵路間的 大同街,早市時擠得水洩不通。昔日的老街在 沙田路東側的 四平街,鎮上幾座歷史悠久老廟在此,同時尚存部分造型典雅的老街屋點綴其間,值得放慢腳步行走其間。

沙鹿老街 四平街 與 遷善社公祠.jpg
玉皇殿:台中市沙鹿區四平街123號

四平街上有兩座大廟,分別是 泉州裔先民創建的 玉皇殿和 客籍先民興造的 保安宮,兩座廟宇前分別形成小型廣場。先來看看 玉皇殿前的小廣場[圖1],是由 玉皇殿、普濟寺正面與 四平街、中正街以及 玉皇殿戲台 承天閣[圖2]構成的開放空間。小廣場上有兩棵 老榕樹[圖3],旁邊有一面仿巴洛克紅磚牆面[圖4],整個廣場因之美輪美奐。屋主 陳先生告訴我房子是他 曾祖父所建,陳先生今年80歲了,算一下可能是 明治到 大正(1895~1917年)年間,第一波「市街改正」下的產物。

台中 沙鹿 玉皇殿.jpg
光緒12年(1886年)彰化知縣 李嘉棠對 遷善社(平埔族)頒布禁令的石碑

玉皇殿創建於 嘉慶10年(1805年),主祀 玉皇上帝(天公),由 大肚中堡53庄 泉州裔先民合資建廟;另外搭配副廟 普濟寺,祀俸 地藏王菩薩,寺後方另有 土地公廟的 福利宮。玉皇殿歷史久遠,清代、日治、民國都曾大修或重建,目前的主體是 民國60年(1971年)改建,普濟寺、福利宮則於82年(1993年)改建。普濟寺右側(臨 中正街)外牆鑲嵌著,研究 拍瀑拉(PAPORA)族 遷善社(沙轆社)重要的石碑[上圖];另有兩塊同質性石碑,存放於 梧棲 大庄的 浩天宮(媽祖廟),另篇再述。

台中 沙鹿 保安宮.jpg
保安宮:台中市沙鹿區四平街181號

接著來到 四平街、中山路交會的廣場,廣場西南側坐落著 保安宮[上圖],是一座供俸 三山國王的廟宇;與 清水 三山國王廟一樣,證明開墾之初有 客籍人士參與。這座 三山國王廟年代相當早,於 乾隆10年(1745年)創建,原址可能在 玉皇殿附近,據載與 福利宮互換址而坐落於此,年代不詳;「閩粵械鬥」後,客籍先民他遷,泉州籍人士繼承香火,更名「保安宮」,成為 閩籍為主祭拜的 三山國王,頗為特殊。廟體於 民國73年(1984年)改建,新廟相當宏偉,是 沙鹿老街上地標之一。

沙鹿老街 四平街 與 遷善社公祠(1).jpg
朝興宮:台中市沙鹿區和平街18號

保安宮前廣場相當熱鬧[圖5],中山路車水馬龍,四平街過 中山路後稱 和平街,人、車銳減。這裡有一座 沙鹿歷史最久的廟宇---朝興宮(沙鹿媽)[圖8],創建年代相傳在 雍正10年(1732年),由 官方發起興建。同樣地 朝興宮歷經多次改建,近年整座廟改建,於 民國101年(2012年)4月舉行 入火安座大典,看起來像一座嶄新廟宇。[圖6][圖7]為 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神像。和平街續往北接上橫向的 新生街,新生街巷弄裡座落一間 普善寺[下圖],這是中部地區極為罕見的 拍瀑拉(PAPORA)族祠堂;為樓房形式祠廟,一樓供俸 遷善南北社祖先牌位,二樓供俸 地藏王菩薩與 玄天上帝,後方有 平埔族先祖墳塚,寫著「遷善社同與公靈位」。

台中 沙鹿 遷善社公祠.jpg

這座祠廟為 民國61年(1972年)因 台中港市都市計畫,將舊祠堂遷建於此,隱藏在狹小彎曲巷弄裡;由 遷善南北社派下子孫定期祭祀,人數可能只有數十人。所謂的 遷善社指的就是 沙轆社,為何改社名?雍正9年(1731年)中部 大甲、東勢等地 平埔族各社聯合起事,史稱「大甲西社事件」;事件中有效軍的 拍瀑拉族人員遭殺害,官方未秉公處理,次年爆發 沙轆、牛罵頭等社圍攻 彰化縣城。事件平息後,起事各社社名遭更改,沙轆社更名「遷善社」、牛罵頭社改為「感恩社」,表示各社投誠之心。

大肚台地.jpg
大肚台地

祭祀 遷善社祠堂的人數,在遷建之初登記者只有廿餘人,拍瀑拉族 沙轆南社與 北社人丁只剩那麼少嗎?台灣的 平埔族從 西荷時期開始,除高度溶入 漢族文化外,亦有與 傳教士接觸,改信仰西方宗教者亦不在少數,其中接受 長老教會為最多。數百年來,強勢的漢人習俗與西方宗教同化下,堅持傳承習俗社員能有多少?我想這就是登記人數稀少的原因。舉個例子來說,台灣各地傳統習俗、禮數、禁忌很多,有多少人還在乎這些?文化本來就是一直在融合、在改變,平埔族人數並不稀少,只是融入在你我的血液之中。

平埔族記憶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參考資料: 沙鹿鎮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