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文書院前身為 螺陽地區 文祠(供俸 文昌帝君),創建年代為 嘉慶2年(1797年)。在 文祠主事者 生員 廖澄河與 螺陽地區 振文社 生員與地方士紳響應集資改建,於 嘉慶17年(1812年)啟始動工,歷時一年完成,命名為「振文書院」,大殿內祀奉 文昌帝君,書院、廟堂一體。
振文書院歷史近200年,歷多次修繕,規模較大者是 咸豐2年(1852年)由 邑紳 張明德與 振文社捐金修繕;光緒18年(1892年)由 振文社 首事 鐘鳴盛、生員 葉有聲發起大規模整建,奠定了今日的規模。其後於 光緒33年(1907年)、大正10年(1921年)分別修建,昭和9年(1934年)整修時將左右兩廂改建磚造,民國36年(1947年)再增建。內政部於 民國73年(1984年)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78年官方整修,拆除後期增建部份,儘可能恢復舊貌。
書院正面山門[圖1]以 三川殿樣式呈現,這部份是 73年(1984年)古蹟修復時,拆除不協調建築物後考量完整性增建的。山門兩側各一座「字紙亭」[圖2],樣式不同於其他 惜字亭,與一般的 金爐頗像。走入山門,是 拜殿和 正殿[首圖],拜殿採三開間軒亭的作法,從正面看完全擋住了正殿建築;月台(丹墀)前御路石[圖4],上面四爪雲龍雕工精美。左右兩廂房[圖3]在 日治中後期改為磚造,施工一樣頗精緻。
振文書院如今已不具備書院功能,回復成其最早的 文昌廟角色;大殿供奉著 梓潼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朱衣帝君 、綠衣帝君(魁星)等神像,即俗稱的 五文昌。書院東側(面對右側)有大型廟宇建築「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圖2後方],兩座建築空間上巧妙相連,雖各有入口,但內部可互通。南天院為弘揚 孔孟學說的講堂,感覺上反倒像是 書院。
今 雲林縣範圍在 清代有 斗六「龍門書院」、斗南「奎文書院」以及 西螺的「修文書院」、「振文書院」,在武風鼎盛的 雲林地區承擔起教化鄉民的責任。如今僅 振文書院原貌保存,在 內政部第一波古蹟指定中列名三級古蹟。振文書院位置在 西螺街區東南側,與 延平老街鬧區有段距離,位置稍偏遠,停車方便;經過 西螺時,記得前來此地尋幽訪勝。
孔廟、書院相關文章請點選:孔廟、書院地圖
參考資料:西螺鎮公所
雲林社區資產守護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