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鹿藿 [豆科/蝶形花亞科]
別稱:括根、野毛豆、鹿豆
特徵:纏繞性多年生草本,全株被柔軟短直毛,莖略具稜。三出複葉,葉柄長2~5.5cm;托葉小,披針形,長3~5mm,被短毛。頂小葉闊卵形、卵形、卵菱形至菱形,長通常2~4cm,可達5cm,側小葉卵形至闊卵形;先端漸尖至銳形,基部漸尖;兩面被毛,背面較密且稍長。
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鐘狀,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黃色,蝶形花,旗瓣近圓形,基部具耳;翼瓣倒卵狀長圓形,邊緣略向內彎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枚,二體。莢果長橢圓形,長12~15mm,在種子間腹面收縮;成熟時為紅色,開裂。內含種子1~3粒,通常為2粒;種子黑色,具光澤,不脫落。
分布:中國、越南、韓國、日本、琉球和 台灣。台灣散見於全島平地、低至中海拔1800m以下之開闊地、林緣;以開闊地最易發現,纏繞於灌木叢中,偶見於郊區或鄉間之鐵網圍籬。花期約在夏至秋季,果期可至冬季。
鹿藿的花小巧可愛,豆藤上一朵朵小黃花簇生在一起,但不是很顯眼。它吸引人之處是成熟的莢果,短短開裂的小果莢,上頭黏著亮晶晶黑色的種子,想不注意都難。看到這種俏皮的果莢,總是想知道它的名字;啊,原來叫作 鹿藿。這種典雅名稱配上逗趣莢果,讓人印象深刻,只要遇過一次便能牢牢記住它。
鹿藿在《爾雅》中稱『蔨』,《爾雅》裡『藿』指的是山韭;不知怎麼演變最後這種 豆科(FABACEAE) 括根屬(RHYNCHOSIA)的可愛野豆變成『鹿藿』。古書裡稱的『莥』也是指 鹿藿,不管 蔨、莥 或今日使用名稱 鹿藿,感覺都很文言;寫這麼多只想說它是古老的民俗植物,我一直好喜歡這類的名稱。
豆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豆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