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築港紀念碑全名是「基隆築港殉職紀念碑」,主要是紀念 大正13年(1924年)~昭和3年(1928年)間 基隆港擴建工程之殉難職公所立,於 昭和5年(1930年)設立,位置在 港西 球子山麓,民國92年(2003年) 基隆市政府公告為 歷史建築,同時整修環境,供 民眾參觀。
談到 基隆建港,起於 1626年 西班牙佔領 社寮島(和平島)建 聖薩爾瓦多城開始,歷 明鄭時期、清領初、中期,始終為簡易的船隻停泊港口。咸豐10年(1860年) 北京條約後,滬尾(淡水)成為對外國通商口岸,於 同治2年(1863年) 基隆以 淡水附港名義成為商港。
於 光緒12年(1886年) 台灣巡撫 劉銘傳推動建港計劃,並修築鐵路運輸,但直到 明治28年(1895年) 日本領台後,基隆港才正式進行大規模築港工程。由於 基隆是 台灣距 日本最近的商港,台灣總督府進行了五次擴港計劃,第一期(1898年~1907年)以浚渫航道及填海造地為主,讓 基隆港可同時供兩艘3,000噸級貨輪進出。
第二期工程約是1909年起,持續浚渫工程,移除港內 鰲公島、鰲母島及其他礁岩,同時填埋造地、變更河道、開鑿運河、興建防坡堤以及市街改正計畫,確立了 基隆港內港地形及 基隆市區街廓。至 大正13年(1924年)起再追加更艱鉅的工程,興建 牛稠港至 仙洞深水碼頭工程,以期容納20,000噸級船隻停泊,完工後於 昭和5年(1930年),為追悼這段時期殉職的職工而設立紀念碑。
昭和4年(1929年)起第三期工程緊接著開始,主要進行外港的擴建、港區大型廳舍及 基隆漁港修建,於9年(1934年)完成。10年(1935年)開始第四期工程,以外港東邊 和平島闢建船渠為主,工程因 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停止;連帶第五期 外港海岸工程的計畫也中止,直到 光復後若干年才逐步完成。
這座紀念碑在 基隆港西邊 牛稠港北面的 球子山麓,由 港西側的 中山三路 十六號碼頭旁轉入103巷上山,約300公尺左右可達 紀念碑。基隆301公車設有「十六號碼頭」站牌,103巷口有「聖安宮」、「和平社區」共用牌坊;103巷車道進入約150公尺有大轉彎,接著整排防空洞[圖1]出現,表示快到了。紀念碑入口處空地可停數部車,駁坎上立簡介看板[圖2],設枕木階梯連接 參道。
紀念碑分為三大部分,有 參道[圖3]、廣場以及 紀念碑[圖4]。昭和5年4月27日(1930年)落成時,當時 台灣總督 石塚英藏率文武官員、基隆要塞司令、基隆市尹以及遺族、基隆各界人士參與典禮;時空變遷,碑文已失,但 基磐、基座、碑座、碑身與碑首保存完整,據考證 民國61年(1972年)曾有一次大幅整修維護環境。
基隆築港紀念碑旁仍存在著數座 日式房舍,為港務局宿舍,目前有人居住;已列入歷史建築,維護並不好,尚未整修。103巷續往上是 和平社區,與大多數 基隆山腰社區一樣,街道、巷弄狹窄,外車儘量別進入。基隆築港紀念碑廣場可俯瞰港區,尤其停泊 東3、東4碼頭的大型郵輪,是很好的拍攝地點;可惜這兩年前方的 榕樹枝葉逐漸遮蔽視野,角度越來越侷限,很傷腦筋後續該到哪裡拍攝郵輪。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建港紀念碑
基隆市 中山區公所 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現場看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