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一)」中敘述了 大稻埕北段東側的部分,這一篇來描述西邊 迪化街的部分。所謂的 迪化街,日治時期稱 永樂町,是更早時期 南街、中街、中北街、普願街、...等等街區的統稱。早期 大稻埕的精華就從這些南北向街道到 淡水河堤,祖父在 大正8~9年(1919~1920年)間從 淡水搬遷 台北,就是因為這裡房價太昂貴,所以才選擇在 太平町(延平北路)蓋新宅(舊家)。
而精華街道中的精華在 中街和 南街,也就是今日 迪化街的 南北貨、永樂市場及 布街一帶,即 歸綏街到 南京西路之間。這一篇先從 大稻埕北緣的 大橋頭邊談起,也就是從房舍較樸實的路段開始,中街、南街的“豪宅”留待後幾篇來談。手邊的幾份老地圖有標註 南街、中街以及 中北街,再北邊就是 普願街、珪瑜粹街、...等等橫向或直向分不清楚的街道統稱,這邊以 迪化街(一段)北段來稱呼;一般來說,北段距離核心較遠,街屋顯得較樸實,大多是兩層洋樓。
北段一進入 門牌偶數側(東側)就是一長排350~372號 紅磚兩層街屋[首圖]、[圖1],立面簡潔,頂上加設 女兒牆,形式與 廈門、金門和 南洋的店面洋樓有些類似。這些街屋曾經因法規不得翻修、重建,而荒廢、頹圮甚至火災。如今整修第一進[圖2]、[圖3]予以保存,後方興建聯合住宅大樓,這是資產保存與業主權益兼顧的折衷變法;第一進仿效 艋舺 剝皮寮方式修復,立面後方及二樓打通,並開放參觀,[圖4]是二樓的長廊。還是老話一句,民主國家的私有古宅,不能以全民資產為理由,逼著擁有者非得守著古宅不可。
迪化街的門牌號碼“單號”和“雙號”並不對稱,介紹起來很麻煩;雙號350~372號連棟洋樓對面單號這邊號碼少了約30號,已改建樓房與老建築參差不齊,其中337與339兩棟三層街屋[上圖],在北段都是雙層街屋中顯得突出。兩棟樓房以細工慢慢修復,堪稱典範,目前已接近完成。號碼依次遞減的單號這邊,除早年以翻建的樓房外,近年拆除重建的樓房都採復古方式修飾外牆,讓整體街景和諧些。
307巷兩旁記憶中以前是二層紅磚街屋,現在都已合建為RC四層樓房,305號這邊停工多年,一直未完成,309號起數棟為仿古建築[圖5],角間是 百年李亭香餅店,隔壁 江記華隆 薄肉乾名氣響亮。307巷內的 醒心宮為 扶鸞道教廟宇,與 台北 行天宮系出同源,主祀 五恩主中的 呂仙祖(呂洞賓);廟宇雖已改建為四層樓,但 龍柱、彩繪皆出自名師之手,其中各層樓 門神聘請 鹿港郭氏彩繪世家的 郭佛賜畫師彩繪,畫風獨特值得欣賞。
再往南走,奇數邊287~293號間老宅[圖6]曾經屋頂塌陷、人去樓空、長滿植物,如今大致都整修完成,等待新生命注入;287號是「李甘香」麻油行[圖8],騎樓嵌著銘文,紀錄下老油行歷史。隔街對面偶數門牌從314~336號,翻建成連棟仿古樓房,其中「明峰貢丸」、「進成魚丸」都是老字號商店,批發、零售 貢丸、魚丸等加工食品。續行奇數邊已改建大樓,偶數邊294~302號整牌老店面[圖7]翻修完成,其中「老棉成」燈籠店[圖9]已搬回來營業,這可是從 大正4年(1915年)營業至今的老店喔。
接近 涼州街(獅館巷)單號這邊出現連續的 閩南式街屋[圖10],門牌號碼約是263、261號吧,這種 清代店面稱“崁”,中街、中北街與北段這邊都有;這些老街中老宅,翻修後有原商號營業,也有改為 文史工作室、喫茶店、咖啡館的,可入內參觀木造結構。過 涼州街以後是 中北街,這部分另篇再談。涼州街上有一棟精緻仿巴洛克建物,就是108號的「鎮記」商號[圖12],由 林鎮標先生建於 大正14年(1925年),從事人蔘買賣;目前整棟建物整修中,鷹架、布幕遮蔽,看不見立面。涼州街74~88號[圖11]也都是 大正、昭和老宅,皆持續使用中;部分顯得殘破,但比起 迪化街北段整修前,狀況好太多了。
安西街與 迪化街一段307巷、延平北路二段272巷交會口老街屋
在「反共抗俄」那個年代,物資貧瘠,滷肉飯和 切仔麵是最經濟實惠的小吃,泛大稻埕人口眾多,自然少不了有口碑的兩種小吃。滷肉飯留待另篇再談,先來說說 泛大稻埕的 切仔麵,「第一阿田、第二阿炎、第三阿國...」就是形容 切仔麵攤的順口溜;所謂第一、第二當然只是口語,口味憑個人,否則全擠第一就好了。這三足鼎立的 切仔麵至今已傳二代或三代了,各自擁有廣大的顧客群,阿田麵在 赤峰街巷子內、阿國切仔麵在 民生西路 雙連站與 雙連街之間,賣麵炎仔就在 永樂國小後方 安西街上頭。嘴饞嗎?網路查一下或至當地問路人即可。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台北市文化局
大同區公所 觀光導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