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工程 大正1年(1924年)竣工,於 昭和3年(1928年)給水幹線與兩百餘口埤塘串聯完成,桃園台地兩萬兩千公頃看天田成為良田。石門大圳共12條支圳,其中 12支圳通過 新屋街區,灌溉千頃良田,行經街區段加蓋形成水圳廊道,提供居民休閒空間。
新屋是 台灣北部最大稻米生產區,農會扮演重要角色,日治時期即已建立龐大建築群,提供碾米、加工、倉儲之用。這些以夯土木條封牆、木架屋桁、日本瓦的建築,數十年歲月仍持續使用,民國93年(2004年)經 農會同意將碾米廠及倉庫等七座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95年(2006年) 農會新廈落成,舊有建築重新規畫使用。
歷史建築群主要在 農會新廈廣場邊[圖1],臨中華路馬路邊的兩棟並列成「生鮮超市」,往內走即見規劃成「稻米故事館」的主建築群[圖2]。樓高三層的主館是 碾米廠,內展示百年碾米機,兩旁各一座倉庫建築是 遊客服務中心、稻米故事館、米食天地館及 兒童故事館;因為參觀時間是週二到週五,好像也需事先預約,我大多例假日來也未曾預約,所以不曾入內參觀過。
主建築群共5座相連,後方隔著空地便是 桃園大圳12支圳水路,旁另有一座使用中的倉庫,隔著中華路,在福德街上還有一座倉庫[圖3],是七座建築最大的一座。福德街因為倉庫邊有一座 福德祠而得名,倉庫仍在使用中,與主建築群後方的倉庫一樣繁忙;徵得內部人員同意,進入倉庫內參觀[圖4]。倉庫內部可見牆壁上鑲嵌的木條,作為標示的規尺,另外榫接懸吊的屋桁可看性也高。
「范姜古屋群」是 新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新屋的街區範圍不大,參觀完後走出中正路110巷,穿過水圳分渠加蓋的巷弄,接到平行的中山路。中山路上 民眾服務社旁有一座埤塘小公園,走入公園即可接上加蓋的12支圳,順著12支圳道路走,可達 新屋農會。農會超市、碾米廠或 倉庫,全都是歷史建築,值得走一趟。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新屋農會倉庫
桃園市文化局 新屋農會倉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