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雜記不限定 時間、地點、事物,只要是值得描述的主題都可能出現在本單元。文章中的照片可能是不同 時間、地點拍攝的,只要與主題有關不顯得突兀就可以。

國立臺灣博物館.jpg
國立臺灣博物館

年幼時 父母親最常帶我們兄弟姊妹“旅遊”的景點就是 新公園與 圓山動物園,尤其是交通方便的 新公園。搭車到台北車站後,走 館前路過 襄陽路進入新公園,光是大門的兩隻 銅牛就能玩上好一陣子。偶爾會買票進入「省立自然博物館」內參觀,參觀完再走到公園內看老火車母---騰雲號與9號機關車,然後返家。若沒進 博物館,則看完火車後會到池塘旁看草魚和烏龜,然後出 衡陽路側門,到「公園號」吃冰淇淋;這家店雖然是以 酸梅湯出名,但除了 姐姐外沒人敢喝,所以都只吃 冰淇淋。吃完呢?會到 東方出版社買童書,然後心滿意足的原路回家。

這是我幼年時對 新公園的印象,只是逛公園的一小角就滿心歡喜;也一直以為 新公園就那麼點大,認知少慾望小,也相對的幸福。隨著年齡增長,新公園“越來越大”,知道的景點越來越多,到最後 新公園不再是目標,只是偶爾路過的街角或上下公車的站名;也只有“內急”時才會走入公園內。直到自己有了小孩,新公園又成為我的目標,帶小朋友參觀 博物館、看火車頭、逛公園、吃冰淇淋、買童書。

台北公園.GIF
國立臺灣博物館:台北市襄陽路2號
台北228紀念館: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3號

台北公園建於 明治39年(1906年),面積7萬多平方公尺。公園北半部原為 台北 天后宮舊址,大正2年(1913年}擴建公園時拆除。公園有 銅牛(1)、博物館(2)、舊火車母(蒸氣機關車)(3)、和式水池 拱橋(4)、露天音樂場(5)、黄氏節孝坊(6)、急公好義坊 石獅(7),為當時全台最大最美的公園。目前公園內的景點除上述外還有 放送亭(8)、228紀念碑(9)、228紀念館(10)及 銅馬(11)。

台北市文化局中正區古蹟網頁有公園內各古蹟的資料,這裡不再詳述,稍微景點介紹即可。襄陽路大門口的兩隻銅牛為 滿洲國贈送 台灣總督府的禮物,目前公園北面臨 襄陽路整面與隔著馬路的 土地銀行舊址一併整修中,範圍內的 銅牛暫時消失,不知整修好後是否會回歸原位。宏偉的 博物館於 大正4年(1915年)興建完成,最早稱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目前兩位先生的銅像仍陳列在 博物館三樓「兒玉、後藤銅像陳列室」內供民眾參觀。日治時期 紀念館又稱 總督府博物館,光復後改為 省立 自然博物館,今改名為 國立 臺灣博物館。

台北新公園1.jpg

面對 博物館右手邊有「石棺」、「石器」、「各時期火砲」及 舊火車母(蒸氣機關車)等展示,目前因整建 火砲及部分石器暫時消失;火車母展示場現在改以玻璃牆封閉,拍照嚴重反光,所以沒貼照片。大門左側原有的碑林等古文物也在整修範圍內暫時消失;三級古蹟 黃氏節孝坊[圖1],是為旌表 王妻黃氏節孝事蹟於 光緒八年(1882年)設立,原立於 東門城內,幾經拆遷才立於今日位置。過 節孝坊深入公園,臺灣廣播電台放送亭[圖2]出現,這東西因稀少而成為市定古蹟,但 台灣老一輩的人大多不喜歡這東西,將聒噪、大嘴巴的人比喻為“放送台”。照片後方可見 中國北方式涼亭,為 民國51年(1962年)前後興建;一座方型池塘中央立一大塔樓,四角落立四小涼亭,分別紀念台灣有關的歷史人物;為整座公園最不協調的區域。

再往前(南)為 公園新地標---228紀念碑[圖3],造型新穎但不顯突兀,成為公園新熱門景點。紀念碑旁是 新公園 露天音樂場[圖6],曾經在此觀看 新象中心國際藝術節的活動---皮影戲。舞台旁另有三級古蹟「急公好義」坊[圖4],為 光緒十四年(1888年)立坊於今 衡陽路,表揚 洪騰雲公 功德。牌坊附有一對小石獅,照片中的一對大石獅非附屬品,是原 台北府衙的石獅,據說為 台北府衙唯一留存之物。牌坊後方為 新公園內的土地公廟,整建後多了個覆蓋日式瓦的 拜亭,感覺怪怪的。

公園號酸梅湯、冰淇淋(台北).jpg
公園號酸梅湯、冰淇淋

由 衡陽路側門一出公園就看到 公園號酸梅湯及冰淇淋,這棟建築屬於“三角窗”,台灣 大正時期“市街改正”的老街坊“三角窗”是建築師最易發揮創作的空間,通常也建得美輪美奐;但“三角窗”為建商最搶手的土地,至今能保存下來的舊建築不多;衡陽路 公園號另一頭的 東方出版社就是例子,拆掉時有多少人惋惜呀!公園號的造型比起「城內」其他“大正式”老宅來得樸實些,但簡潔的線條有它特殊的美;印象中以前被招牌擋住,看不到立面?還是我自己未曾仔細看過它?真的很美。

台北新公園3.jpg

回 衡陽路側門內,北側 和式池塘及拱橋[圖5]是公園人潮聚集之處,這裡永遠的人永遠是公園內最多的。南側即 露天音樂場[圖6],有樹陰的長條椅是搶手貨,總是有人在那裡打盹。照片遠方的橘紅色屋頂為公園警察隊辦公室,為 美式洋房建築。這樣式的房子在美軍協防 台灣時期,我舊家附近很多;因當時的 美國學校位置在 中山女中附近,即今日的 體育協會;地利之便,許多 美國人自然住附近,這些 美式房子是美軍蓋的還是政府蓋給他們的我不清楚,因 建國北路擴建,消失一大半。附近 朱崙街上其他類似房舍近年也都拆除改建大樓。

公園最南側,有一棟 日治時期的“興亞式”建築---台北228紀念館[圖7],為 昭和5年(1930年)的 台北放送局,因 民國36年(1947年)228事件爆發時民眾曾佔領本館(電台)等諸多原因,成為 台北228紀念館,可入內緬懷館中陳列因228犧牲的 台灣人菁英。紀念館對面 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圍牆前擺著一隻 銅馬[圖8],銅馬腹部因小朋友們上上下下玩耍而磨出被刻意覆蓋的圖紋[下圖],很明顯是個櫻花的圖案,這種形式的櫻花圖紋為 日本 護國神社的神紋;花蕊中央上下兩個三角形組合成的菱形代表 台灣總督府。護國神社為 祭祀戰爭死亡英靈的特殊神社系統,分為指定護國神社與一般護國神社,台灣 護國神社為指定級;我猜想這隻 銅馬有可能是 台灣護國神社搬來此的;台灣護國神社位置即今日 大直的 忠烈祠。

台北新公園4.jpg
馬腹的 櫻花圖紋

後記:我一直使用 新公園這個名稱,因為我很難接受 台北公園改名為 228和平公園,在我的感覺公園內有228紀念碑、228紀念館都很適當;但沒必要將公園整個名稱改為 228公園,要建 228公園大可另闢新的公園,何苦將好好一座完整的公園改名呢?隨時代的改變涉及到政治人物名字或歷史事件名稱的公園、廣場、建物當然可變更名稱;但 台北公園呢?好端端的在那裡卻被粗糙的更名,這是紀念 228嗎?毋寧說這是消費 228,消費 新公園。

如同 台灣許多城鎮都出現的 228公園,首長撿現成公園改個名稱來表示對 228的記念?這種手法根本與光復初期各鄉鎮出現的 中山路、中正路一樣;在官派的時代拍“長官”馬屁,民選時期迎合“選民”口味;同樣的嘴臉,換個方向罷了!這些首長同樣在消費 228,也同樣在消費原本好端端的公園。不費吹灰之力的政績、換湯不換藥的包裝,在不同的時代一再地出現,真令人作嘔。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清代官方建築

日治官方建築

參考資料:台北市文化局古蹟建築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